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康复中心 > 养生专辑 > 信息
编号:10512768
心宜常静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66期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因此《黄帝内经》认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古诗曰:“畏老老相迫,忧病病弥缚,不畏亦不忧,才是祛病药。”道出了情绪养生的真谛。人生之旅路漫漫,种种不顺心的人和事难免会遇到,要避免“怒从心头起,气由胆边生”,就要求我们学会控制情绪,控制欲望,做到豁然开朗、淡泊自然,使心理处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衡状态。而禅修静坐,反观内照,是参悟生命使人豁达开朗,心宜常静的有力途径。

    俗语说:“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养生十六宜是以按摩导引为主的动态调养,锻炼有形躯体,形劳则不衰。“心宜常静”提倡禅修参悟,可进一步整合身心,使“形劳而心安”,“体动而心静”。不但有利于延年益寿,更有助于待人处事,帮助我们学会“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身在尘中,心不染尘”的人生哲理。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需以达观的态度,智慧的思考为基础,绝非消极制怒,强行压抑。现代心理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身心疾病如高血压、气喘、月经失调等疾病的由来,往往是经常性的情绪压抑,形成长期不安和严重的心理郁积所引发。如此看来,许多病症其实是心理的负能量,日积月累,积重难返,满则外溢的表现而已。对峙之道,需寻找制怒良方,而积极的疏导,能把心中怒火缓缓宣泄出来。比如发怒前先冷却片刻,想想发怒的作用,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再想发怒的价值何在,也许就能缓和下来。西方谚语云:“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心中有怒气、怨气或闷气而久久不得舒缓消退时,表示我们的聪明智慧不足以做最佳的处理。不用慌,不要急,更不要胡思乱想,将自己送进牛角尖,试着找找亲朋好友,尤其要寻求能使人启发心智的知识,主动请教,虚心受益,让情绪找到出口或疏导的同时,也是自我反思及学习成长的过程,并可免于不良情绪郁结心胸而发为疾病。, 百拇医药(张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