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信息
编号:10512785
《医林改错》对祖国医学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67期
     创新是医学的生命,没有创新,医学就无法进步。《黄帝内经》力倡“去故就新,乃得真人”(《移精变气论》)。而中医学发展到今天,能够不断完善、成熟、壮大,也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我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因著作《医林改错》的问世名噪一时,而他的创新精神,除了在解剖学上的贡献之外,还体现在一些新学说的创建上,这里不妨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提出脑髓说,把脑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王清任认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这是因为“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其上之骨,名曰天灵盖”。“两耳通脑,所听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归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一句话,脑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器官。脑主意识,并且作为感官的通路,对感官起统一指挥的作用,脑的这一功能的形成是从胎儿就开始的。王氏的这一结论不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王清任的这一学说,是对《黄帝内经》“肾脑说”和“心主神明说”有突破性的发挥,是明代医家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说的完善和扩展,比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1863年发表《脑的反射》的论文、提出“脑为思维器官”的观点还早30余年,在国际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 http://www.100md.com
    二、提出脑死亡的标准。什么是真正的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算不算死亡?这是多少年来医学界一直争论的问题。经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医家的反复研究和测定,结果认为:心跳和呼吸停止(医学上习惯称为“心肺死亡标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脑死亡才是真正的死亡。这就是1968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医学院被提出来的“脑死亡标准”,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哈佛定义”。岂知,早在这一结论得出的130多年前,王清任就已明确提出来了脑死亡的标准。王氏说:“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一语中的,毫无含糊之词。虽然,中医传统中说的“死”是广义的模糊概念,包含着“难治”、“不治”、“假死”等复杂现象,但也包含着大量的真死亡在内。因此,王清任在这里提出死与脑的关系,包含着“脑死亡”的意义。这决不是绝然的巧合,是王氏在“脑髓说”的基础上对大脑作用的更深层认识。

    世界医学界大多数人认为,从心肺死亡到脑死亡标准的转变,反映了人类在死亡问题认识上的巨大进步,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和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既减少和避免了“假死”可能造成的纠纷,又可合理安排临床抢救和科研工作(如正确选择利用死者组织、器官进行移植的最佳时机等)。2001年初,我国第一次运用脑死亡者器官进行的移植手术在上海获得成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将一名脑死亡者的两个肾脏分别移植给上海和江苏的两名尿毒症患者。
, 百拇医药
    三、提出神经交叉学说。王清任在接触大量半身不遂患者后发现“凡病左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右;病右半身不遂者,歪斜多半在左”。于是,他大胆提出“何者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的假说。中医没有神经这一名词,把神经的部分功能包括在经络范畴内的前提下,虽然他把“神经交叉”的意义用“经络交叉”的词语表述出来的,但谁又能否定他的智慧呢?他是否对西洋医学已有所接触,这不得而知,但起码他还没有直接看到西洋医学的有关书籍,这一点不仅在他自己的著作中说得明白“此理令人费解,又无书可考”,而且也为权威的《清史稿》中的有关记述所证实“清代医学多重考古,当道光中始译泰西医书……王清任未见西书,而其说与合”。

    四、提出发热与血液有关的理论。祖国医学认为,发热是正邪交争的结果,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积极反应,说明机体正气旺盛。现代医学认为,发热可以使人体的白细胞增高,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王清任在与其胞侄王作砺讨论发热现象时,谆谆告诫说:“邪向血内攻,血向外抗拒,一攻一拒,故寒热往来”。他把发热现象与血液的功能直接连系在一起,再一次搭起了中西医理论汇通的桥梁。此时,正邪之间正进行着一场“拉锯战”,正气胜,则病退;邪气胜,则病进。寒热往来,正是二者间激烈争战的关键时刻,也是医生大显身手的重要时刻。此时如能正确辨证用药,疾病就会向好转的方面变化,反之则结局相反。王氏正是掌握了这一诀窍,才得以在许多疾病中用药自如,屡屡获效。
, 百拇医药
    五、提出治疗半身不遂病人大便干燥的新原则。对于半身不遂病人出现的大便干燥,寻常的治法是散风清火,润燥攻下,但许多情况下效果不好。王清任认为,此“非风火也,乃无气力催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临床上,一些曾留下后遗症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或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确实存在着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大便干燥问题,有的甚至会造成因排便用力过度而卒死的悲剧。对于这类病人,运用王清任提出的补气法有时确实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不能不说这是王氏对人类健康的又一贡献。

    六、提出保健药品的概念。把药用于疗疾,是自古的观点;把药用于保健是后人的发展,王清任就是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他创制的龙马自来丹和黄芪赤风汤,“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疾病自然得除,这是药物治病的常功;“无病服之,不生疾病”,这是药物的保健作用。他的这一提法,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才提出的“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观点的内容,比《黄帝内经》“治未病”(《逆顺篇》)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无疑为后来保健药品的生产和运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 百拇医药
    七、提出运用动物实验作比较的方法。为了弥补解剖尸体数量上不足的缺陷,为了与自己掌握的资料进行对照,为了进一步弄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的悬念,王清任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开展了比较解剖学研究。如为了弄清人体对水的吸收过程,他“以畜较之,(发现)遂喂遂杀之畜,网油满水铃铛;三四日不喂之畜,杀之无水铃铛”。为了研究大、小便的生成及排泄过程,他以鸡、鸭、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与童便进行比较。他还解剖过羊的心脏,以之与人的心脏进行参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虽然是粗浅的,但终究将动物实验方法引入了中医学领域,无愧于我国比较解剖学创始人的称谓。

    此外,王清任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立论,如在对癫狂、癫痫病机的认识上提出的脑气与脏腑之气不接的论断,对胎儿发育过程的认识和描述等,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预言,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认识论的不断进步,人们还会对王清任所提出的一些新说不断出现新的认识。

    至于王清任对脏腑认识上的一些错误,除了受当时历史条件下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发展水平、技术手段等的约束及限制外,与中医传统观点,特别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负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他、评价他。片面否定、单纯苛求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医学发展和进步的。他敢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效法的。对于中医学来说,从阴阳思辨的模式向实证解剖模式的进展,其本身就是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梁启超对他“诚中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的赞语是中肯的和恰切的。, http://www.100md.com(温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