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13877
章太炎认为“五行”没什么用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71期
     1910年,章太炎先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医学论文《医术评议》,他指出:“余以浅昧了兹末流,精神遐漂,聊以医术乱思。伤外术之少效,念旧法之沉沦,以为黄帝、雷公之言,多有精义,犹时有附会灾祥者。精而不迂,其惟长沙太守”。从这些文字可见,章氏一涉医界就不同凡响,不肯轻附旧说,独拜正史所不录的张仲景。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五行六气的认识。

    一、诸医遵五行之说弊端多

    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期间,有机会阅读大量宋、明医书精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近世诸医多遵《内经》、《难经》之五行六气学说,他认为这是造成中医迂腐、良医甚少的主要原因,“盖精医者甚少,如彼五行六气之论,徒令人厌笑耳。中医今日未必无良医,但所谓良医者,亦但富于经验,而理论则踬焉,恐笔端必有五行六气字样”。太炎先生由考证得知,《伤寒杂病论》摒弃了五行,“近世多信远西医术,以汉医为诬,如其征效,则汉医反胜,然而寻责病因,辞穷即以五行为解,斯诚诬说,仲景所不道也”,“不拘五行生克之论者,盖独仲景一人耳。”
, 百拇医药
    太炎先生指出,五行附会五脏从其原始就存在致命的弱点,“何者?易之八卦,与地、水、火、风相应(乾巽皆风,坤艮皆地,坎兑皆水,离震皆火)。天生诸行,材朴虽多,大齐止于四端。诸体坚耎,皆属于地;诸液流清,皆属于水;诸气动止,皆属于风;诸焰暖明,皆属于火。五行家分金于土,已稍支离,又益于木,则有生与无生者并,其去物情愈远”。并指出:后世医家的五行六气理论皆源自《素问·阴阳大论》,“六气风、寒、燥、湿、热、火(热即君火,火即相火),感于形躯,五脏六腑应之,此论病至切者也。五行之于脏腑,本非剀切,特懝议有相似者,校以六气,则实不过地、水、火、风四事。湿土燥金虽殊,言五行者肺为金,言六气者复以肺为太阴湿土,言五行者胃为土,言六气者复以胃阳明燥金。此则燥湿有异,金土无别也。尝试论之,昔之良师,极深研几。其言五行,以有生与无生杂糅,又分金土为二,何其乖刺不循于理哉”。并指出,即使在古代对六气的认识也不一致,如庄周谓六气为“阴、阳、风、雨、晦、明”;而《哇氏·尽数篇》为“阴、阳、寒、暑、燥、湿”。太炎先生提出,做为中医临床家,其理论不能毫无批判地依附《内经》、《难经》,“人人可以为国工,安取黄帝、扁鹊之至盖者乎”?章氏多次考证,认为在古代五脏附五行原无固定说法,“自《素问》、《八十一难》等以五脏附五行,其始盖以物类譬况,久之遂若实见其然者。然五行之说,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及附六气,肝为厥阴风木、心为少阴君火、脾为太阴湿土,犹无异也。肺亦太阴湿土,肾亦少阴君火,则与为金、为水者殊,已自相乖角矣”。又考证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谨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说同。郑氏驳曰: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谬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然据《周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眠其死生。郑注云:五气,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释曰:此据《月令·牲南首》而言,肺在上,当夏,故云肺气热;心在肺下,心位当土,心气亦热,故言次之;肝在心下,近右,其位当秋,故云肝气凉;脾于藏值春,故云温;肾位在下,于藏值冬,故言寒。愚尝推求郑义,盖肺为火,故热;心为土,故次热;肝为金,故凉;脾为木,故温;肾为水,故寒。此与古《尚书》说仍无大异,然则分配五行,本非诊治的术,故随其类以,悉可比附”。可知古代对五行配五脏的说法非止一种,并未统—。
, 百拇医药
    二、继承仲景思想并首提弃用五行

    章氏提出,后世医家只根据《内经》、《难经》的五行理论来指导临床很是不妥,不应再用其指导中医临床。“就在二家成说之外,别无配拟,也未必不能通也,今人拘滞一义,辗转推演于藏象病候,皆若言之成理,实则了无所当,是亦可以已矣”。章氏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五行之说,昔人或以为符号,久之妄言生克,遂若人之五脏,无不相孳乳,亦无不相贼害者。晚世庸医藉为口诀,则实验可以尽废,此必当改革者也”。可见在中医史上进行革新、弃用五行者,是张仲景;而继承其仲景思想,极力批判五行,首先明确提出弃用五行者,是章太炎先生。

    太炎先生举起了批判五行大旗,撰写论文、办讲习所、杂志,宣扬其主张,他为上海国医学院院刊提名并拟定院刊声明,郑重标明:本刊内容一洗阴阳五行之说,欲以科学解释中医。他的主张和思想,影响了当时的不少医家,如陆渊雷、恽铁樵等,他们注解《伤寒杂病论》不用五行理论,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著作,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医界曾对五行的科学性进行了一场论战,批判、扬弃占了上风。但改变一种信念、理论,不是那么容易的。太炎先生早己认识到,由于历史等原因,摒弃五行困难重重,他在《中国医药问题序》中说:“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逮仲景作,独《伤寒杂病论》平脉篇、《金匮要略》首章一及之,余悉不道,于是法治切实,方剂广博,而南朝诸师承其风,以为进化,诚然,隋唐、两宋惟巢元方多说五行,他师或时有涉及者,要之借为缘饰,不以典要视之。及金元以下,如守真、洁古,明清之景岳、天士诸师,虽才有高下,学有疏密,然不免弃六朝唐宋切实之术,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期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说明对五行的批判须要革命的勇气,其取舍有待争鸣、认识,尚须几代人的努力。

    太炎先生通过考证和对五行的批判提示我们,《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的主要理论区别,是对五行的运用和摒弃。从《敦煌古医籍考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证可验证:《伤寒杂病论》主要方证来自《汤液经法》中的60个方证,其中39个方证是五脏大小补泻方,《伤寒杂病论》撰用了其方证,却不再用一个脏腑名也是有力说明。张仲景摒弃了五行,创六经辨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经方辨证的理论体系。, http://www.100md.com(冯世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