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27567
膻中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30日 杏林在线
     戴美友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膻中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探讨了本穴的穴名、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手法等问题,指出了本穴的古今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状况,认为刺激该穴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等作用,以达到有效治疗各类气病的目的。

    关键词 膻中穴 / 临床应用 研究现状

    膻中为任脉穴位,心包募穴,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灵枢·海论》篇曰:“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四十五难》曰:“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清·徐灵胎《难经经释》云:“三焦外,谓在焦膜之外;两乳内,谓两乳之中,任脉之所过,即膻中也"。因此,对本穴的认识古人已有了一定的论述。膻中穴为理气降逆的要穴,临床中被广泛运用。今结合临床运用应用体会和有关文献,分析探讨如下。

    1 关于穴名
, 百拇医药
    1.1 释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膻中,按《简明中医字典》注解有如下四层含义:①穴名,②指胸腔内“心包”所在处,③专指“心包”,④泛指胸中。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令,居于胸膜之中。此穴在胸,居两乳之间,心包膜所在之处,故名。

    1.2 别名

    《甲乙经》作膻中、亶中,《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均作“亶中”,古代膻、亶相通,故今均作膻中。《甲乙经》一名元儿,《千金》一名胸堂,《针灸大成》一名元见,《类经图翼》一名上气海,尚有元况[1]等名称。

    2 定位取穴

    《甲乙经》云:“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任脉气所发,仰而取之”。此说历代针灸典籍基本仿之。当今人们在临床中结合男女解剖结构,使该穴的定位取穴更加准确而实用。其定位法为: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取穴:仰卧,男子于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2]。
, 百拇医药
    3 主治病症

    3.1 古籍记载

    历代针灸医家对本穴的主治病症论述颇多,但大都集中在气病范畴。如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窒;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气短气,咳逆,噎气,喉鸣喘嗽,心胸痛,风痛,肺痈,唾脓(《针灸聚英》)。膻中、天井主胸心痛,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千金》)。膻中、少泽、大陵治胸前两乳红肿痛(《大成》)。

    3.2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尸厥等其他病证[2]。总之,临床运用本穴多用于心肺病变,尤宜于心肺气虚之证。该穴具有调理人身气机之功能,可用于一切气机不畅之病变,诸如肺气不降之上逆、心之气血郁滞以及肝气郁结等症[3]。例如笔者常用该穴点穴治呃逆,获得手到病除之效果[4]。有人取膻中穴采用雀啄术治四肢麻木[5]、兔脑垂体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6]、针刺拔罐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7],膻中透鸠尾治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配乳根针刺治乳汁不通[1]等都收到良好疗效。 景维廉[8]等采用膻中穴割脂治疗乳癖150例,结果治愈128例,占85.3%;显效18例,占12.0%;无效4例,占2.7%;总有效率97.3%。李洁[9]等总结1981~1998年公开发表在200余种医学期刊上有关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论文240余篇进行分析,指出膻中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最常用的8个穴位之一(132穴次)。本穴为气会,肺主气,司呼吸,且穴位近于胸部,可理气宽胸,故为治疗呼吸系统病症的常用穴。刺激经穴脉络,使经络通利,气血调和,故治乳癖、乳汁不通效佳。乳汁分泌与经络脏腑相关,气机调畅是重要环节,而本穴调气作用强,故为治疗乳汁少的重要穴位。本穴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及其他病症,也是从调气角度实现的[2]。笔者在临床运用中也发现,许多患者在接受该穴施术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刺灸该穴能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10]。
, http://www.100md.com
    4 操作手法

    本穴操作手法很有讲究,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甲乙经》云:“刺入三分,灸五壮”。《铜人》则云:“其穴禁不可针,不幸令人夭折”。《资生经》亦云:“灸七七壮,禁针”。后世医家多依其说。明·汪机《针灸问对》曰:“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膻中、鸠尾、巨阙,心之宫城也。……夫针三穴,犯真心,死不可救”。可见,古代医家对该穴一般只灸不针。这主要是因为该穴近于心脏,过去采用的金、银针针体粗大,古人又不熟悉解剖层次,刺激过当,耗散心气,易造成意外伤害之故。

    现代针灸学一般认为可平刺0.3~0.5寸,可灸。韩瑞红等治心痛采用向心前区平刺,进针1.5cm,并用艾条熏灸针柄;向下平刺约2cm治呃逆;沿皮向下平刺到中庭穴处治哮喘;沿皮向右或左侧乳房横刺1~1.6cm,配针期门穴治缺乳[11]。盛生宽治疗高原反应病例38例,共有症状为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还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或不适。主穴取气海,膻中。并随症加穴。操作按针灸常规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动,心律不齐,脉结代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阳数(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轻轻捻转9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闭针孔,用补法。再刺气海,得气后行针,针感放散于胸部。5次为1疗程。结果痊愈28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12]。另有指针、拔罐、雀啄灸法、穴位埋线、穴位割脂等用法。
, 百拇医药
    5 现代研究

    膻中穴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2]。研究认为,本穴位居胸腺的部位,三焦与胸腺相络,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为卫气的表现形式之一[13]。治疗心血管病证,点按该穴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肋间神经上行,通过神经元链上行至大脑,刺激脑干网状系统,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其次,点按膻中穴的刺激信号,可提高该区植物神经功能。近年来的试验已证明,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能激活胆碱能受体,使所有内径不同的冠状血管产生程度不一的扩张[14],从而为治疗心血管病症提供了实验依据。针刺冠心病患者用膻中透鸠尾、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脑血流的流入时间、波幅、阻力、紧张度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针刺膻中、天突、合谷等穴,可使健康人或食道癌患者食道内腔径明显增宽,食道蠕动增强,使患者吞咽困难得以缓解等[2]。

    6 小结

, 百拇医药     膻中为心包络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又是宗气聚会之处,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因此,以此穴为主穴治疗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及其它疾患,临床上屡获佳效。通过现代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以对各类气病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7 参考文献

    1 程宝书主编.新编针灸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996.

    2 刘公望主编.现代针灸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11.

    3 胡金生.膻中穴与气海穴有何异同?临床如何选用.中医杂志,1993,34(12):753.

    4 戴美友.按摩治呃逆验案.天津中医, 1992,(3):12.
, http://www.100md.com
    5 张智龙.雀啄术初探.中国针灸,1998,(8):501.

    6 金礼忠,唐艳,曹天凤.兔脑垂体膻中穴埋藏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 报,1997,19(2):32.

    7 陈幸生,张少祥,李佩芳.针刺膻中配合拔罐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72例.中医外治杂志,1998,(2):11.

    8 景维廉,谭金国,陆金亮.膻中穴割脂治疗乳癖150例.中国针灸,1999,(11):676.

    9 李洁,魏建子,刘世敏.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用穴规律探析.针刺研究,2000,(1):78.

    10 刘冠军主编.中医针灸经穴集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08.

    11 韩瑞红,刘红潮.膻中穴的临床运用.天津中医,1993,(3):44.

    12 盛生宽. 针刺治疗高原反应38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2001,21(2):82

    13 程建斌,邓英,侯燕.试论胰的经络.中国针灸,1998,(8):48.

    14 邓集荣,刘涌,李可智.点按膻中穴致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按摩与导引,1998,(1):6.

    注:本文发表于《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第6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