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27946
症状的量化分级是病证规范化的前提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87期
一、症状术语及其内涵,二、症状的量化分级,三、症状的辨证意义
     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参考体内外各种因素(如体质、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病人当前的“整体反应状态”给予概括(即得出“证候”的判断),以此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该诊断模式是通过从宏观水平获取疾病的外在征象,辨识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所在,有利于临床上对患病者个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但上述传统诊断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主要是依赖感觉器官收集病人的病情资料;医者主要是依据自觉症状及舌象、脉象等外在征象对证候进行辨识,在证候的辨识过程中缺乏较为客观的诊断标准等。换言之,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凭借医者的主观诊察和患者对病感的主观描述,病情资料的来源及证候的辨识过程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加上“病”、“证”、“症”的分类和描述存在不规范,使得辨证的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及中医学术的发展。

    基于传统中医诊断的现状及其在中医学术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人们吸取和借鉴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思想及最新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等不同角度,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层次,围绕诊法与辨证的客观化与规范化开展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以期发展中医诊断理论与技术,提高中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完善。如通过调查、分析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症、证、病及其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规范;从一般性临床观察,逐步过渡到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群体调查方法,探索证候的分布及动态演变规律,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从单纯对人的理化指标检测到借助证候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方证结合,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等多个层次探索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微观辨证指标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