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6年第6期
编号:10694365
胶原性肠炎的诊疗现状
http://www.100md.com 1996年6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6年第6期
     1山东省莱西市人民医院 266600 2山东省莱西市中医院 3第四军医大学621-12

    项目负责人
尹学花,266600,山东省莱西市人民医院 收搞日期 1995-09-21

    Subject headings enteritis collagen diseases

    

    主题词
肠炎;胶原病

    尹学花,于凤沼,陈克田,潘伯荣.胶原性肠炎的诊疗现状.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6):331-332

, http://www.100md.com     胶原性肠炎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大肠炎症性病变,有其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1976年由Lindstrom首先发现,由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当于胶原性口炎腹泻,故选名为胶原性肠炎.

    1 病因及病理

    1.1 病因和发病机理 肠粘膜的表面形成许多绒毛,绒毛表面复以上皮,固有膜结蒂组织组成绒毛的轴心.在固有膜内还有许多肠腺,又称李氏隐窝(crypt of Lieberkiihn).Grouls等[1]认为,隐窝周围成纤维细胞鞘功能和分化异常可能在发病机制中占决定地位,正常隐窝周围成纤维细胞仅产生少量胶原.这种细胞移行到隐窝表面,与腺上皮细胞同时进行分化,成熟为功能性的纤维细胞,产生较多(但仍属少量)的胶原,在表层上皮细胞之下形成纤薄的所谓胶原板.正常情况下,在游离的表面上皮下,这些纤维细胞趋向垂直排列,这一机制如发生紊乱,可异常地产生大量胶原物质而沉积于表层上皮细胞基底层的周围.增厚的胶原板很可能导致结肠对水和电解质再吸收的减少,从而解释临床上的水泻症状.
, http://www.100md.com
    关于胶原纤维束的来源,袁孝宾等[2]提出6种假说:①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未证实;②毒素、过敏原和感染因子是促进胶原沉积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可解释间歇性腹泻,患者氯化物分泌活跃且有前列腺素A2升高,提示前列腺素A2可能是氯化物分泌的局部介质;③根据固有层炎症表现本病可能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即不清楚本病是感染还是非感染;④局部缺血性损害致细胞营养不良,使胶原沉积增多,病变结肠粘膜内前列腺素增多也支持这一点,认为前列腺素增多是对“局部缺血性损害”的反应;⑤由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过多并使之成束的结果,因为发现沉积物中的纤维母细胞过度减少;⑥根据胶原带及隐窝周围存在同一种肌样细胞,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与隐窝周围肌成纤维细胞有关的疾病,这些细胞在向上皮下迁移成熟期间,由于某些不明原因刺激而合成过多的胶原.Riddell等[3]研究发现,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可能是胶原性肠炎的一种病因.
, http://www.100md.com
    1.2 病理 直肠、结肠活检的粘膜标本在光镜下显示粘膜表面上皮下出现明显的胶原性带状沉积物,以结肠为著[2].在HE染色切片上,表现为表面上皮下嗜伊红的基底膜区增厚,致使基底膜不能清楚被辩认.增厚的基底膜可连贯,也可间断,厚度不等,平均25-30μm[2].胶原平均厚度或是否连贯与大便次数和量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发现基底膜厚度在10μm以上即为异常,并引起腹泻[2].胶原沉积带在相邻隐窝上部的间区最突出,并向下及隐窝上部周围延伸.沉积带内常含有某些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这些成分弥散分布其中.有时沉积带内“无细胞”.沉积带底面常有充血的毛细血管.沉积物的胶原性质可经网硬蛋白和三色染色证实[2].Van-Gieson弹性蛋白染色呈红色,PSA弱阳性.淀粉染色呈阴性,刚果红不着色.Gomori银染示胶原带沉积于基底膜上或其附近.
, 百拇医药
    电镜下证实带状沉积部位为正常形态的胶原纤维,呈典型轴周期排列,轴周期约60nm,沉积物与上皮下基底膜紧密融合,不累及表面上皮细胞与沉积带之间的基板[2].胶原有时呈簇状小束,不规则或平行排列,有时弥散于杂乱的基质内.胶原中的小血管无变化.胶原中的细胞梭形或星形,胞浆丰富,内含成束排列的微丝,有的细胞含有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器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很少,并有不等量溶酶体和糖原[2].沉积带内的各种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肥大细胞和组织细胞.接近胶原沉积带底面或沉积带内有网状毛细血管.隐窝周围细胞的核有褶痕,胞体长,但粗面内质网不丰富.

    2 临床表现与检查

    2.1 临床表现 本病可影响所有的年龄组(19-86岁),以女性患者居多(占90%),尤以50岁左右女性较多见[2].1989年Perisic等曾报道了1例5岁男性儿童患者.典型病例主要表现为难治的慢性水样腹泻,呈间歇性或连续性,可自行缓解或复发,也可被药物控制.腹泻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最长1例病程达42年[2].绝大多数大便无脓血、粘液或脂肪滴,每日数次至20余次不等.由于禁食期间腹泻仍持续,认为属于分泌性腹泻,分析大便除含有脂肪(最多每24h排出脂肪18g)外,还含有大量钠和氯化物[2].另一常见症状是绞窄性腹痛、恶心、呕吐不常见,有时伴有体重减轻,腹泻严重者引起脱水.不发热,少数病例偶有出汗.张启宇等[4]认为,本病常因劳累、感冒或饮食不当诱发.少数患者并存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关节炎[4].据Bogomo-letz等[5]所见,体检有腹胀,左、右两下腹部压痛,可有肝肿大,多数无脱水征.也有不少病例体检无特
, 百拇医药
    殊[2,4,5].

    2.2 辅助检查

    2.2.1 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多正常,部分有大量白细胞[4].常规细菌学、生化和血液学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发现;蛋白电泳、嗜酸性白细胞计数、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ESR均正常;大便检查和培养无虫卵和寄生虫;常规和双对比放射学检查无特异所见[2].

    2.2.2 内镜检查 结直肠粘膜似在正常范围内,偶有红斑、充血、水肿、血供减少等非特异性变化[2].
, 百拇医药
    2.2.3 消化道X线检查 大都正常,个别患者有升结肠狭窄或乙状结肠粘膜不规则表现[4].

    2.2.4 病理学检查 可见结肠或直肠粘膜上皮下有一条增厚的无细胞纤维带,其厚度为7-70μm不等[2,4].电镜证实由胶原纤维组成,成分为胶原和前胶原.粘膜的固有层内有非特异性的炎症细胞浸润,含有IgA,IgG,IgM和IgE的浆细胞数正常[4].

    3 诊断和治疗
, 百拇医药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即可确诊.但诊断时要注意,组织切片中要有几个纵切的隐窝,横切或斜切时,基底边缘不清即认为“增厚” 易误诊.取活检时,应从近段的右半结肠和远段的左半结肠多处取标本,因此处的沉积物较厚,而乙状结肠和直肠较薄,仅做直肠活检易误诊[2].

    对于长期慢性腹泻的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缺血性肠炎,肠结核和阿米巴肠病等均无基底膜胶原增厚的形态学改变.结肠肿瘤或息肉也可有胶原化的基底膜增厚,但前者增厚达不到胶原性肠炎那样的厚度,后者虽有增厚但可见到粘膜的息肉以资鉴别.基底膜增厚还可见于类淀粉样变及系统性硬化症.淀粉样变基底膜增厚属于淀粉沉着,刚果红染色阳性.而系统性硬化症主要影响皮肤,引起弥漫性或局限性硬皮病,是与胶原性肠炎的区别要点[2,4].

    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治疗,但可使病情缓解或控制.①西药口服或灌肠.单发病例先应慎重给予对症治疗,腹泻不能控制时,用柳氮磺胺吡啶或可的松灌肠[2].也有报道用强的松龙灌肠有效,但停药易复发,再治疗可缓解[4].严重腹泻和消瘦患者可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治疗[2].Wang等报道,一半病例可经对症治疗缓解,其余病例口服5-氨基水杨酸效果较好[2].也可用易蒙停、灭滴灵、阿的平治疗.对于NSAIDs引起者,停药后即可缓解[3].②中医药疗法.脾胃虚弱型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药选党参、白术、茯苓、炒扁豆、陈皮、山药、莲子、砂仁、苡米、车前子等;肝气乘脾型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药选陈皮、白芍、防风、白术、泽泻、车前子等.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药灌肠,如生蒲黄30g水煎保留灌肠,1次/d,10d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有一定疗效.
, 百拇医药
    4 参考文献

    1 莫剑忠译.胶原性结肠炎.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83;3(1):53-54

    2 袁孝宾,王梓祯.胶原性结肠炎(综述).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2;12(4):223-225

    3 蔡中起译.非类因醇抗炎药可能是胶原性结肠炎的一种病因:病例对照研究.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3;13(1):51

    4 张启宇,蒋智铭,朱明钦,等.胶原性肠炎1例.中华消化杂志,1990;10(4):248

    5 王秀玲译.胶原性结肠炎:一种尚未认识的疾病.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81;1(1):38, 百拇医药(尹学花1 于凤沼2 陈克田1 潘伯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