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695376
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1998年3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3期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 061001

    项目负责人
郑国启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 061001

    收稿日期 1997-08-10 接收日期 1997-11-30

    
Subject headings hypertension, portal/complication; stomach diseases/complication;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therapy 

    

    主题词
高血压,门静脉/并发症;胃疾病/并发症;胃肠出血/治疗

    郑国启, 尹斌太, 刘玉梅, 姜红玉, 吕福华.门脉高压性胃病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华人消化杂志,1998;6(3):255

    1 病例报告

    例1 男,47岁,“感冒”服药后呕吐咖啡样物约2000ml于1997-12-04住院. 查体:神志恍惚、贫血貌、四肢湿冷、心率120次/min,BP 9/6kPa,肝剑下3cm,中等硬度,脾肋下3cm,血色素40g/L,HBsAg(+),肝功能正常,急诊内镜示胃窦粘膜浅小溃疡出血,胃体弥漫点状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Ⅱ级,未见破裂. 诊断乙型肝炎性肝硬变、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经禁食、垂体后叶素、甲氰咪胍及输血后休克纠正,但仍持续柏油样便,随停甲氰咪胍改洛赛克静脉注射大便转为黄色.

    例2 男,45岁,饮酒后呕血400ml于1997-02-06住院,查体:神志清楚,贫血貌,血压12/8kPa,肝剑下2cm,中等硬度,血色素90g/L,HBsAg(+),肝功能正常,急诊内镜示胃窦粘膜糜烂并浅小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Ⅱ级,未见破裂. 诊断乙型肝炎性肝硬变、PHG、上消化道出血. 经禁食、垂体后叶素、甲氰咪胍等治疗无效,且治疗中再次呕血约1000ml,血压降至7/4kPa,神志恍惚,诊断失血性休克,除输血外给予洛赛克静脉注射后大便转为黄色.

    2 讨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门脉高压症(PHT),尤其是肝硬变患者致命的合并症,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引起死亡. 其中PHG引起出血者约为10%~50%. 其引起出血是由于PHG时胃粘膜有弥漫性毛细血管及静脉扩张,粘膜下静脉扭曲管径不规则,粘膜下小动脉变直扩张动静脉吻合,粘膜固有层血管数量增多扩张,胃粘膜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血液瘀滞造成胃粘膜被动性充血,各种物质交换障碍引起胃粘膜糜烂出血,有些PHG患者血浆中前列腺素E2、胃液素、NO增加,这必然会引起胃内防御因子与攻击因子失衡加重出血. PHG引起出血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应分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抗酸药,主要用质子泵抑制剂,但只限于胃液PH<4的出血患者才有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本文两例虽明确诊断为PHG引起的出血,且给予了抑酸剂甲氰咪胍病情不见好转,其中一例反而加重,证明我们对前述PHT时上消化道出血的组织学、病理生理学改变及治疗原则等认识不够,治疗方法不当,但改用洛赛克静脉注射后病情迅速好转,这是由于按PHG引起出血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的结果. 我们建议当在临床上遇到PHT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应首先进行紧急内镜检查,在明确出血原因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百拇医药(郑国启 尹斌太 刘玉梅 姜红玉 吕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