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01424
黄梅季节话“湿阻”
http://www.100md.com 2001年5月21日 《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22期(总第797期 2001.05.21)
     每年初夏,江浙地区,在黄梅季节,气候特别潮湿,阴雨连绵,人们受湿邪致病的机会较多。中医认为,湿性重浊粘腻,且湿为阴邪,易阻遇气机,损伤阳气,这就叫“湿阻”,又叫湿困脾阳。症见精神疲软,四肢困倦,腰酸无力,饮食无味,胸闷口苦,或觉甜腻,小溲黄赤,低热徘徊,症情缠绵,懒不思动。

    又因湿邪侵犯脏腑、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如湿在头部,会使头重如蒙(好像用带子扎紧头部一样感觉),或耳鼻闭塞,或面目浮肿;如湿邪犯肺,则咳嗽多痰;如湿侵肝胆脾胃,则出现上腹饱胀、嗳意泛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垢厚,甚则出现黄疸;如湿在下焦,便溏足肿,小便涩少,淋浊白带;湿侵四肢,则筋骨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如湿在腰背,则腰酸胀,俯仰不利;如湿在肌肤,则浮肿、瘙痒等。

    湿阻由于湿困脾阳所致,治疗应抓住“脾”与“湿”这两个关键,故以除湿健脾为主,再加一些理气药,则效果显著。常用的除湿健脾药,有藿香、苍术、白术、厚朴、砂仁、茯苓、滑石、法半夏等。理气药有陈皮、木香、香附、大腹皮等。随症选用,使脾运得健,湿邪自去,湿阻乃愈。

    还须注意的是,湿阻病人在恢复阶段,不能盲目进补。因为补药会被湿邪粘住,不能外达,加重了气机的阻滞,因而会加重“湿阻”的病情。, 百拇医药(陈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