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1年第7期
编号:1069733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病因学证候学8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1年7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年第7期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 100091

    项目负责人 张林国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 100091

    收稿日期 2001-02-18 接受日期 2001-03-25

    

    主题词
胃炎,萎缩性/中医病机;饮食习惯;中医精神疾病/并发症

    张林国.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病因学证候学84例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7):847-848

    迄今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这些因素主要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伴发于胃溃疡、胃息肉、慢性心力衰竭、肝硬变等;免疫因素,A型CAG 并发恶性贫血者,在血液、胃液、唾液中常可检出属于IgG的内因子抗体和壁细胞抗体,而B型CAG患者的家族亲属中患慢性胃炎的概率明显增多. 对病因病机和证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中医发病学和指导辨证论治、预防调护方面历来都占有重要地位. CAG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脾胃内伤疾病,是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 中医一般将其归于胃痞和胃脘痛的范畴.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84例CAG患者的病因和证候进行了细致观察,进而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系1994-07/2000-07的住院和门诊患者. 采用内镜和病理双重诊断,各度CAG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中医诊断为胃痞,以脾胃气阴两虚证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热郁等病邪者,纳入观察范围. 

    病因学研究,分析饮食(干硬、辛辣、热烫、肥甘、高盐、暴饮暴食)、情志(抑郁、焦虑、急躁、惊吓)、吸烟(烟量、烟龄)、饮酒、慢性感染、胃病家族史等因素对CAG发病学的影响. 症状及证候学研究,观察主症(胃脘痞满、疼痛、食欲不振)、次症(乏力、嗳气、反酸、嘈杂等)舌象治疗前后变化.

    2 结果

    2.1 病因方面 饮食失当者有73例,在各种病因中占第一位(86.9%),其中又以辛辣、热烫、高盐饮食为多见;吸烟者45例(53.6%)、饮酒者35例(41.7%);情志失调者61例(72.6%),以性情急躁、焦虑较为突出;有慢性食管炎、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慢性感染者40例(47.9%);有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慢性结肠炎等)家族史者16例(19.0%).
, 百拇医药
    2.2 证候方面 本组病例主症中胃脘痞满者74例(88.1%),胃脘疼痛者54例(64.3%),食欲不振者61例(72.6%),且胃脘疼痛以轻度居多;次症中以乏力、嗳气、口干、嘈杂、烧灼感较多见;舌质多淡、暗、红,舌苔多黄或白而腻,或薄黄.

    3 讨论

    3.1 饮食偏嗜和不良饮食习惯 本组病例以辛辣、热烫、高盐饮食为多见. 过食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易于伤阴助热. 《灵枢·师传篇》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即告诫人们,饮食不要过寒过热.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说明多食咸味,可出现脉络瘀血.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喜食热烫和高盐饮食者,有较高的胃癌发生率[1]. 热烫食物入胃后可引起胃粘膜损伤,高盐饮食也可破坏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屏障,甚至可引起胃粘膜糜烂. 胃粘液屏障对胃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或减少胃粘膜对致癌物质的吸收. 这些物理因素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使胃粘膜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进行. 在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癌变. 动物实验也表明,氯化钠能明显增加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胃腺癌的发生率. 早在《内经》中,就已指出了五味过于偏嗜,会引起某种疾病,甚至可影响生命.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 http://www.100md.com
    此外,有人认为虽与吸烟相关,但与饮酒无显著差异[2]. 本组资料显示,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对本病发病可能有一定影响.

    3.2 情志因素 本组病例以性情急躁、焦虑较为突出. 《古今医统大全》说:“劳思伤脾而致病者,居其大半”. 急躁易怒,多因肝失条达,或气郁化火,每影响脾胃.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过度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以致胃的神经反射性调节能力减弱,对胃的保护功能降低,胃粘膜容易发生炎症性变化. 据对慢性胃炎人格特征的量化研究,提示主要有:严谨、保守、忧郁、紧张、顺从、依赖,有焦虑倾向,非内向个性[3]. 这些结论与本项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

    3.3 慢性感染和胃病家族史 本组病例说明,CAG与食管、咽喉、肝胆等部位的炎症可能有一定关系,因而辨证和治疗应注意其相关性;另一方面,对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特别是胃癌家族史者,更应密切随访.
, 百拇医药
    3.4 证候 本组病例之三大主症,即胃脘痞满、疼痛和食欲不振占的分布规律,符合有关CAG病名的讨论[4]. 结合次症及舌象所见,分析本病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兼有不同程度的湿、热、瘀等病邪. 脾虚邪滞,胃失通降,应是本病的病机关键[5]. 吴昆说:“痞,虚中之实也”. 脾胃虚弱是造成CAG的基础,气虚和气阴两虚是根本原因,食滞、瘀血是在脾胃虚弱基础上产生的[6]. 正虚和邪实相互影响,使胃失和降之职. 

    我们对CAG病因和证候学进行深入研究,按气血论、虚实论、微证论等通降理论进行辨证[7],以通降和胃、调理气血为主,邪正标本兼顾,综合论治CAG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刘宁. 哈尔滨市胃癌病因学研究. 实用肿瘤杂志,1993;7:21

    2 丘新尧. 上海市110例萎缩性胃炎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 1988;8:265

    3 徐康. 男性慢性胃炎患者人格特征初探. 中国行为医学,1995;4:31

    4 张林国, 赵瑞荣, 马立东. 胃痞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研究初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

    5 张林国.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291

    6 马贵同.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专家经验谈. 中医杂志, 1992;33:49

    7 张林国. 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三论. 四川中医,1995;(10):10, http://www.100md.com(张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