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患之间
编号:10755546
透视“请”专家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1日 《当代健康报》 2001.11.01
     透视“请”专家现象

    每个人都离不开医院,特别是身患顽症、绝症的病人更是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病人及其亲属从骨子里讲是不愿意同医院、医生打交道的,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对某些医生(包括专家)极其恶劣的医风医德深恶痛绝。前段时间,我岳母患食道癌住院,我从中看出了一些“门道”。

    形形色色的“请”专家

    一是“门当户对”地请专家。在多数人看来,得了重病就得请专家,专家是病人及其亲属心目中能起死回生的“华佗”,为了医治好亲人的病,家人不吝租车到泰安、济南,甚至不远千里晋京请专家。由于病人病属无缘与专家相识,所以只得请当地医院的“专家”打电话、写便条或者直接跟车前去迎接,而其中的吃喝、红包,还有给上级专家的“出诊费”当然要由病属毫不迟疑地“慷慨解囊”。接来了,还要请当地医院的领导,甚至沾不上边的某某级别的领导陪同吃喝,不然,你就是对专家不够热情、不够周到,他给做手术的精心程度就会在病属心目中大打折扣,闹不好专家生了气“留一手”,病人可就得面临重受二茬罪的痛苦。
, 百拇医药
    二是“请”吃拿卡要的专家。病人做完手术,调养一段时间就得复请主刀的专家“回访”。说是“回访”,其实就是回头要钱财。我岳母做了食道癌切除手术后,一段时间精神不错,这时专家来了,一看二问三祝愿,双方皆大欢喜。当地医院的“内线”见机行事,让病属“意思意思”,除去一顿吃喝花去1200多元外,又被迫送上1000元的红包和价值600余元的土特产,还得按专家的意思把他送到某地“应诊”,让人觉得人家专家就是忙。其实,鬼知道他转道是看病是访友,还是干别的什么。

    三是“请”一些爱占便宜的业余专家。专家做手术,总得有些帮手吧,待专家走后,这些帮手级的业余专家便开始趾高气扬地发号施令了。病属怕他,就得“请”,不然他们就不高兴了,轻则不理你,重则找碴训你,叫你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弄不好在今后的化疗等术后诸环节上遇到麻烦。因此,请吃一顿、送上价值不菲的礼品等等,一个都不能少,逼得病属当面阿谀奉承,背后大骂其娘。

    “请”专家现象缘何滋长
, 百拇医药
    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地方的少数医务人员身上,但听任自流,就会在当地医院造成上行下效的坏影响,不仅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助长了浮华奢靡之风,严重地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医风医德建设的发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会波及其他行业,侵蚀党和国家的肌体,形成自身难以治愈的顽症、绝症。

    经与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医务工作者共同分析,其成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些专家的思想道德滑坡了,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点钱,枉为专家,而想在家庭中昂首挺胸说话算数,金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其次,不要点出诊费、开刀费和礼品就显得身价低、医术低,就引不起病人病属的重视;索要的越多,显得医术越高,两袖清风的倒成了值得怀疑的冒牌专家。再次,当地医院的一些“内线”想趁机捞取点好处,他们借请省城京城的专家之名狐假虎威;有些医生还客气地称上级专家为老师,一来密切了与人家的私人感情,二来提高了自己的名声。第四,有一部分所谓的专家只是年龄大了些头发白了些,有的连个中级职称都没有,说不定是医院退休门卫呢。
, 百拇医药
    治理“请”专家现象的对策

    一是要解决认识问题。真正的专家德高望重,清正廉洁,为人师表,他不是为着捞取钱财而出诊,而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的痛苦和病属的焦虑而来,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那些与此背道而驰的专家,其实就是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腐败分子。病属少去请他,他便“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是解决辨证问题。俗话说,小小偏方治大病,讲的就是大医院名医院的专家并非人人能根除大病重病,而小医院的医生也不一定治不了疑难杂症这个道理。山东省宁阳县周庄村医生张祥印自己钻研医学20年,在自己身上做试验,几次濒死,终于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使几名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重新自食其力就是例证。不惟“家”是取,不迷信“外来和尚会念经”,当地一般医院能做了的手术,没必要到大城市另请“高明”。

    三是建立约束机制。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一些关于监督检查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专家出诊治疗记录,对他们的全程治疗情况予以有效管理,除了必需的餐饮、车船费等项费用外,一律禁止张口伸手。适当时候选择一些典型例子在有关媒体上公布,使人们避而远之。

    四是建立举报制度。目前有些医院的义务监督员徒有虚名,一年半载不到医院一次,谈不上什么监督,有的偶尔碰上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想使监督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在病人病属中选聘一批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事的公道人充实到监督员队伍中。一经发现不轨行为,迅速举报,予以重奖,并对违者课以重罚重创,使之远离医疗队伍。

    (山东宁阳 孙思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