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0756056
桦说中医: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8日 《当代健康报》 2002.08.08
     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形成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基础和说理方式。中医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脏腑、经络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整体。中医学的五行学说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相互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此外,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还可以阐释五脏的发病与季节的关系。由于五行生克规律不能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而五脏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也难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说明。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事物五行的归属分析四诊资料,指导临床诊断;以五行(主要是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生克乘侮规律推断病情,判断疾病的预后。在临床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疾病的推断和预后,更重要的是要“四诊合参”,而非单凭色脉合参,且不要拘泥于色脉之间的“相生”或“相克”。

    在治疗疾病时,五行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何脏;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确定治疗大法。临床上运用相生理规律治疗疾病,其基本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难经·六十九难》所说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常用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溢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对于由五脏相克规律异常,治疗上必须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治则,常用的治法包括: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药物治疗,而且同样指导着针灸治疗和精神疗法。 (于 桦),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