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2年第8期
编号:10693823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5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年第8期
     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北京市 100071

    项目负责人 黄正明,100071,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黄正明, 杨新波,曹文斌.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8):946-948

    0 引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是目前社会上众多疾病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疾病之一.人们对于乙型肝炎(乙肝)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在熟悉的人群中,一旦有人患有乙肝,其他人就会近而远之,生怕身染其病.对此,渴望了解乙肝的传播已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焦点.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对乙肝的研究,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1-11),对能够引起乙肝传播的十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报道,以便人们能够对其了解和认识,作到防而有方、治而有法.
, 百拇医药
    1 输血仍是传播HBV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输血仍是国内外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重要传播途径.据统计,美国在未将HBsAg作为指标列为献血者的检测常规时,100例接受输血的人中,约30%发生乙型肝炎,而自将其列为检测常规后,发生率由30%降至2.1%.我国,所输的血液分为商品血和志愿血两种,在接受商品血者,乙肝的发病率为15.9%,并且与接受的血量成正比,而接受志愿血者的乙肝发病率仅有3.5%.

    2 血液透析乃是传播HBV的主要途径随着血液透析疗法的逐步推广,乙肝的发病和流行也随之扩大.美国在15个血液透析中心检测了583例血液透析患者和451名职员,结果发现,血液透析者HBsAg为16.8%、抗-HBc为34%,HBV总感染率为50.8%.

    职员HBsAg仅有2.4%、抗-HBc为31.3%,HBV总感染率为33.7%.我国,血液透析疗法也已成为医院有关的常规疗法,乙肝在我国又是高发病区,而有的检测手段比较落后,检测制度不健全,无疑也会使乙肝的传播和流行.
, 百拇医药
    3 血液制品也是传播HBV的传染源血液制品中,纤维蛋白原、抗血友病因子、ⅠX因子的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大.大量研究证明,血浆易受HBV污染机会较多.常用的丙种球蛋白也有传染性,但取决于其制备的方法,如硫酸铵沉定法制备的丙种球蛋白受HBV污染的机会比用冷乙醇沉定法要大.在美国、日本、意大利都有注射丙种球蛋白后引起乙型肝炎的报道.一般认为血清白蛋白的传染性较小,因为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热至60℃ 10h以上.但也曾有报道,不同厂家或批号的白蛋白也可引起乙肝的感染.还有国产冻干血浆中也已检测到HBV的标志物,因此国家卫生部已宣布停止使用冻干血浆.

    4 注射器污染可造成HBV的传播注射器及其针头而引起HBV的传播曾屡见不鲜.其中以集体预防接种的危险性最大,据有关报道,被血液污染的注射器,检测HbsAg每批的阳性率为20%.还有互共用静脉注射麻醉药品的注射器也是常见的HBV传播途径,应严加禁止,采取一人一个已消毒的注射器.
, http://www.100md.com
    5 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是指HBV通过子宫内或围产期,由母亲到婴儿的传播方式.多见于母亲在妊辰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时,无论任何地区或种族,生下来的婴儿却很容易成为迁延性HBsAg携带者.另外,母亲是HBsAg携带者,在欧洲或美国所产下的婴儿较少成为迁延性HBsAg携带者.而在亚洲婴儿成为迁延性HBsAg携带者比例很高,已成为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者,就是在同一地区出生的婴儿黄种人也比白种人或高加索人容易成为携带者,而黑种人则介于两者之间见表1.

    表1 不同国家母婴传播乙肝发生率的比较
不同国家婴儿HBsAg发生率(%)
美国15.0
希腊6.7
法国8.3
泰国80.0
日本72.7
香港70.3
新加坡86.0
中国 (大陆)88.6
(台湾)31.8
英国(华人)64.0
(高加索人)42.0
(黑人)30.8

, 百拇医药
    表1说明,不同国家的母婴传播乙肝率差别很大,亚洲的乙肝发生率比欧洲高,尤其中国母婴传播乙肝的发生率为最高 .

    6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在家庭和集体单位内,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据国内资料,HBsAg或抗-HBs阳性者往往聚集于某些家庭之内,呈点状分布.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其HBsAg阳性率为21.84%和抗-HBs阳性率为50.57%,显著高于非患者家庭的HBsAg阳性率(8.52%)和抗-HBs阳性率(34.48%).贵阳市检测28个家庭HBV感染聚集者140例,HBsAg阳性5a者116例,占83.85%,其中临床肝炎的累计发生率达50%.某地农村在8a(1974~1981)中,检出179户418例HBsAg阳性者中,1户HBsAg阳性2例以上的有106户325人,占HBsAg阳性户的59.2%,聚集率达77.8%.分析HBsAg携带者家庭续发率,第二代最高为2.4%,第三、四代分别为1.6%和0.7%.
, 百拇医药
    7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为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sAg,而且接种到易感动物体内可引起乙型肝炎,因此在密切的性接触时,这些体液可透过黏膜而引起感染.国内资料表明,夫妻双方在一方HBsAg阳性,另一方为阴性的56对新婚夫妇中,随访15mo后有14对配偶的阴性一方其HBsAg阳转(25%).其中女方阳转率19.4%(7/36),男方35.0%(7/20),差别不显著(P>0.05).检测各体液的HBsAg,唾液38.7%阳性,精液43.8%阳性,阴道分泌物60%阳性,提示性接触与日常生活接触的因素都有关系,其中整合型3份,游离型3份.精子中整合型HBV- DNA的存在提示有通过生殖细胞传播给下一代的可能.游离型HBV-DNA的存在则表明有传染性.

    8 从患者到医务人员传播医务人员通常容易从患者中传染上乙型肝炎.因为在各种病房中,HBsAg阳性率都是比较高的,受患者传染的机会也比较大.据国外资料,在某病房中检出的66例HBsAg阳性者,其中仅12例(18%)是在入院时被发现的,其余都是在入院后一段时间才陆续被发现,在这段时间未被发现的患者就容易向医务人员传播HBV.
, http://www.100md.com
    9 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9.1 蚊子
早在1972年,已报告从肯尼亚和乌干达野外采集的189份蚊子的混悬液中,用RIA法检出28份(15%)HBsAg阳性血液喂饲蚊子后,HBsAg可保存90h以上,但其滴度不增加,表明在蚊体内HBV不能复制,以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其他的流行病学资料不足以支持蚊子作为乙型肝炎传播媒介的作用.例如蚊子的密度消长和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缺乏平行的关系,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种族的感染率差别很大,这些现象都不符合蚊子传播的规律.

    国内报道,用RPHA法检测HBsAg携带者及健康人住房中捕获的89批蚊虫匀浆上清液,检出9批HBsAg阳性,其中淡色库蚊8批,三带喙库蚊1批.其中1批蚊虫,是在吸血4d后检出HBsAg的,说明HBsAg在蚊体内可保存较长时间.

    看来不能证实蚊子对HBV起生物性媒介的作用,但不能排除蚊子能起机械性传播的作用,特别是蚊子可在短时间内变换叮咬对象.
, http://www.100md.com
    9.2 臭虫 在西非洲的塞内加尔,从居民床上所捕获的未吸血的臭虫幼虫和成虫中,多次用RIA法检测HBsAg,阳性率最高达到67%.用免疫电泳法在HBsAg阳性臭虫中未检出人血清白蛋白,表明人血已被消化.一批臭虫经饲养30d后HBsAg仍然阳性,由于未证明HBV可在臭虫体内复制,所以不能肯定臭虫作为生物传播媒介.

    国内报道从血清HBsAg阳性者、阴性者及未检测HBsAg的人所睡过的床上捕捉臭虫,用ELISA法检测臭虫体内HBsAg,结果阳性率分别为56.25%(18/32)、33.57%(47/140)及24.45%(56/229),因此未能排除臭虫作为机械性传播HBV的可能性.

    10 水和食物的传播虽然人吞食有传染性的血液可导致乙型肝炎的实验性感染,但在猩猩的实验中将有传染性的物质直接注入胃内却不引起感染,反而将该物质用牙刷轻轻刷到牙龈时可引起感染.将HBV置入小肠内也可引起抗-HBs的产生.虽曾在粪便中检出过HBsAg,但迄今未能证实粪便的传染性.罕见有报道乙型肝炎的水型或食物型流行暴发,这些证据都可说明由粪到口的传播方式是不存在的.
, http://www.100md.com
    11 参考文献1 彭文伟 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99;1:24

    2 刘惠刚,王富生,洪卫国. 乙型肝炎、性病和HIV-1感染人群中CCR5,CCR2和SDF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世界华人

    消化杂志 2002;10:19

    3 郑灵巧.我国肝炎防治能力提高.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59

    4 洪卫国,王富生,徐安龙.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人体基因研究的策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56

    5 Mandell GL,Donglas RG,Bennetl JF.Chapters on Viral Hepatitis. Practice of Infections Diseases 4th Ed. Churohill Livingstone
, 百拇医药
    New York. 1995:1328

    6 程明亮,罗永芳,潭柏林.病毒性肝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1

    7 朱斌,周汉高,张惠泉.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CV、HDV感染80例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1102

    8 徐小元,刘逢举,凌晓明. 乙肝患者精液、精子HBV感染状况与家庭HBV感染调查.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1:66

    9 Robinson WS.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D virus. Practice of Infections Diseases 4th Ed. Churohill Livingstone New

    York 1995:1406

    10 阎红.病毒性肝炎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886

    11 游晶,庄林,唐宝璋.病毒性肝病患者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729-730, 百拇医药
  • 查看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