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762091
立法,遏制医院暴力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4日 《当代健康报》 2002.11.14
     立法,遏制医院暴力

    尽管9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些突发的重大医疗纠纷仍然让医院感到措手不及,左右为难。

    近日,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市医疗机构治安防范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医疗纠纷发生后,家属在医院肆意闹事均属违法。这一规定甫一出台,立即在全国卫生行业引起反响和共鸣。山东几家大医院的院领导认为,上海的这一做法给医院处理医疗纠纷吃了定心丸。

    上海的做法是迫于现实的需要而为之。上海市卫生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上海市医疗机构众多,常常出现医疗纠纷。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医患纠纷后,个别患者和家属经常以医院医疗有误和不负责为由,要求医院高额赔偿,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大肆吵闹,甚至打砸办公室和医疗设备等。这些事件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也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同时侵害了其他患者的医疗权。这位负责人说,上海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利于平息事端,让医患双方都能冷静地坐下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 百拇医药
    上海的这一做法无疑做到了医务人员的心坎上。医院出现医患纠纷是常有的事,但是,一些病人家属在纠纷出现后的一些过激行为,却让医院猝不及防。类似的事例在全国普遍存在。前不久,一位38岁的安徽病人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做左腮腺浅叶切除术时,不幸去世。病人家属对亲人的死亡极度痛苦和不解,兄妹多人赶到医院“讨说法”,并提出了15万元的“赔偿要求”。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受到严重干扰,两个病区50多名肿瘤病人不能正常休息,当天有12名本该做化疗的病人也只能停掉,南京警方介入后才强行将尸体移走。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几位酒醉后前来就诊的病人,以护士动作太慢为由,集体殴打医护人员和保卫人员,结果,医护人员夜间值班提心吊胆,年轻女护士上下夜班均由家人护送,医院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一位年轻病人去世后,家人极为不解,在院内设起了灵堂,围攻医院大门,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无法进行。

    不可否认,有些医疗纠纷是由于医生的责任心不强而引发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在医疗纠纷发生后,家属的极不冷静让事端升级,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围攻医院甚至殴打医护人员的行为,让医院无法承受。山东省立医院的领导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给医护人员心灵上蒙上了阴影。面对日益增多并日趋暴力化的医患纠纷,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唐伟松教授说,这说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他认为目前医护人员与患者缺乏沟通,两者的矛盾存在于七个方面。
, 百拇医药
    一是病人不能适应环境、体制的改变,对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医疗统管很依恋,心理上依赖性很强,对医院、医生期望值很高。而医院在新的政策(比如药品的分类与限制)与病人利益之间难以两全其美。

    二是医院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过程存在问题,繁琐的手续容易让病人产生不满情绪,再遇上个别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矛盾一触即发。

    三是对医疗水平的认识有差距,医护人员在医学上能接受病人各种并发症;而病人与病人家属则难以接受,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四是病人的知情权问题,病人希望对自己病情的一切都知道,但医生出于职责不能说,说了不便于治疗。只要没有骗病人,比如临时换手术人等,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理和承受能力还应该酌情分析。

    五是医疗事故处理缺乏可操作性法规,迫切需要新法规出台。目前医疗鉴定起的作用越来越弱,导致对医疗纠纷的定性可能造成差错。唐伟松教授坦言鉴定过程中可能遇到个别人的干扰,但通常这类干扰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在看待医疗问题上是有差别的。作为专业人员,他们看的是本质和关键,即抢救措施的过错是主观的还是非主观的;而非专业人员则是看表面现象和结果,两者认识有很大距离。
, 百拇医药
    六是医疗广告的问题,药品疗效不可能那么好;江湖游医对病人的伤害远甚于医院,他们的广告非常离谱。

    七是医疗赔偿问题。商家可以用利润赔,其它的行业有保险赔,而最具风险的医院是惟一缺乏保险的,医院、医护人员缺乏这个法宝,病人也不能投保,一旦出了问题,病人就只好找医院。

    在新形势下,如何遏制医疗纠纷引起的医院暴力事件,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社会课题。今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对解决医疗纠纷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一是协商解决,由医患双方进行正常协商;二是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三是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山东几家大医院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新条件对如何鉴定医疗事故、医患双方要承担的义务和权利都作了明确规定,但它却无法遏制医疗暴力事件的发生。维护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上海的做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目前天津、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地已开始酝酿学习上海经验,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维护医护人员的权利,让他们更好地行使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本报记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