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寻医问药 > 诊疗室
编号:10762243
从中医角度看“非典”的病因病机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19日 《当代健康报》 2003.06.19
     “非典”一词,中医学中并无可与之相应的病名,视其临床症状,可归于中医“温病”、“咳嗽”、“喘”、“肺痿”、“肺痈”等范畴。因该病患者必发热,而其他症状或有或无、或轻或重,故将其视为“温病”是毋庸置疑的。又因其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邪通过口鼻传入,故当属“温病”中的“疫疠”、“瘟疫”。吴又可《温疫论》中说:“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本病病位主要在肺(患者多有咳嗽、呼吸困难,且X光胸透可见肺部阴影),致病因子为冠状病毒变种,可视为专入肺脏的温疫毒邪。因该病病机病理复杂多变,临床所见变证纷纭:有干咳咳血者、有发热不咳者、有痰多阻涩气道者、有腹泻者、有虚脱者,不一而足,均依患者的不同体质和夙疾变生。《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所云“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是指病因非“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当中单纯的一种,其实是亦风亦寒、亦暑亦湿、亦燥亦火,这与该病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相吻合的。

    温疫毒邪侵袭人体后,是否发病或立即发病,除了取决于感邪量的多少及邪毒传染性外,人体阴阳平衡之状态、免疫功能之强弱起着决定性作用。《景岳全书》说:“温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由此可知本病既有邪实的一面,又有正虚的一面,正虚邪入,本虚标实。扶正祛邪乃是治疗大法。在治疗上从整体入手,辨证施治,可以缓解各个病因病机之间彼此牵制擎肘的矛盾,使病人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复。笔者针对该病病因病机及用药,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以供探讨。
, http://www.100md.com
    一、不可忽视涤痰祛邪。温邪上受,先犯肺卫,邪郁于肺,肺之宣肃功能因之受阻,肺失治节,气机不畅,不能正常输布津液,津液停聚为痰饮;又因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肺气受阻不能灌注心脉以行血,由气滞导致血瘀。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与瘀血又成为新的病因,进一步阻滞气机,使呼吸困难加重。痰瘀互结是贯穿该病各个发展阶段及各个证型的病机特点,故涤痰祛瘀应当视为贯彻始终的祛邪大法。

    二、风药的运用。对于呛咳、咳剧并头痛患者,宜用蝉蜕、薄荷、地龙、僵蚕、苏叶、防风、川芎等疏利上焦风邪,透邪外出,舒缓支气管痉挛,减轻机体过敏反应,解痉止咳,祛风止头痛。其中,地龙、僵蚕尚有化痰通络祛瘀之功能,使病理产物及代谢废物及时得以清除,保证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注:“风邪”具有游走性、走窜性,支气管痉挛这一过敏现象符合中医“风邪”之特性。)

    三、腑气不通与呼吸不利之关系。肺与胃同主降,出入同门,又与大肠腑相表里,胃与大肠又分别隶属手足阳明经,胃与大肠之腑气可循经影响到肺气,阻碍肺之肃降。腑气不通,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中焦不运,湿不得化,郁而生热,上蒸肺窍,灼津成痰,肺管日窒,呼吸不利。轻者用栝楼、麻仁、枳壳、杷叶、竹茹之属,并佐以升麻,降顺肺胃之气可也;若阳明里实结满、热毒内炽燥结、呼气臭秽、躁扰不宁、脉实有力者宜用承气类方急下存阴。腑气通则肺气得降,阴津存则温病可愈。
, 百拇医药
    四、从“五脏咳”看病人体质、夙疾、并发症等与咳证之关系。《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 (1)若肝气上升太过或肝气郁结不舒皆可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而咳,多见干咳、咽痛,或痰中带血、咳引胁痛。木火体质,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慢性肝胆疾患者多属之,治以清肝火、理肝气。

    (2)“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土为金母,脾肺协同传输和敷布水谷精微,若脾困难以升举则湿邪生矣,湿久成痰,痰湿上渍于肺而为咳,湿性黏腻重浊,可见便溏纳呆、腹胀腹泻、全身酸痛、头重乏力。平素痰湿体质,或嗜食肥甘厚味、思虑过度、心情抑郁多疑及慢性肠胃病、糖尿病患者多属之,治以运脾燥湿化痰。

    (3)心肺相邻,同居上焦,一主血、一主气,“气为血着帅,血为气之母”,若心之气阳不足,运血不力,血停为瘀,瘀阻肺气而咳,伴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甚至休克。平素君火疲惫、神气萧索及冠心病、血栓病者多属此类,治以温通心阳、益气活血。
, 百拇医药
    (4)肺主吸气,肾主纳气,金水相生,呼吸乃和。若肾虚不足以纳气,则呼吸如游丝,浅浮而不深沉,气喘难续而咳,甚者虚极而脱、危险至极。平素金寒水冷或精气不藏者多属此类,治以补肾纳气、回阳固脱。

    由此,“五脏咳”从一个侧面暴露了该病患者体质、夙疾作为咳之内在诱因,与其他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广东省名老中医邓铁涛先生曾指出广东的“非典”案例多属“湿邪内伏”型。对于这一点,北方地区切不可照搬照用,一味通阳化湿、苦辛宣透。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故民众多湿热体质;北方丘陵气候干燥温暖,这些地理、气候因素都应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做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恪守“辨证”的精神,不可盲从。 (张大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