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华医药
编号:10760863
儿童善太息的诊疗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6月26日 《当代健康报》 2003.06.26
     太息是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与叹气同义。正常人也会有间歇的深呼吸,若频频叹气,则为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善太息”。善太息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主要表现为儿童常自感胸闷气短,频繁叹气(长出气)以缓解胸闷,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笔者临床辨证求因,将善太息分为肝胆郁热、心气不足、痰阻气机等证型进行施治。

    肝胆郁热 儿童虽较成人少有情志内伤,但儿童神气怯弱,心理尚未健全,情绪不稳定,对外来的刺激缺乏应急能力,易出现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儿童生性执拗,极易激怒,若所欲不遂,常哭闹不休,或郁怒不语。朱丹溪谓:“小儿易怒,肝病最多”,郁怒不解则伤肝及胆而发病。《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临床发病前多有精神情绪方面的诱因。治疗须耐心做家长及患儿的思想工作,进行心理疏导后辅以药物治疗。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加减,口苦重者为肝胆郁热、横逆犯胃,加竹茹、黄连;胸胁胀痛重者加川楝子、青皮、枳实。如刘姓女孩,10岁,善太息十余天。起因于考试失误,心中懊悔不已,遂出现太息胸闷、胁痛头胀、口苦心烦、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属肝胆郁热,先予心理疏导,后开方药疏肝理气、清胆泻热: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青皮6克、川楝子10克、车前子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白芍6克、甘草4克。药进三剂,症状消失。
, 百拇医药
    心气不足 此型患儿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儿童反复受邪,损伤心脉,心气不足,难以鼓动血脉,血流不畅,气机不利而出现太息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多汗、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脉数无力或结代。治宜补气养心,常用方如生脉散、保元汤加减。气虚多汗加浮小麦、生牡蛎;心悸不宁加炙甘草、生龙骨;胸痛加丹参、郁金、赤芍。如石姓男孩,6岁,善太息6个月。初起有感冒症状,十余天后出现太息胸闷,曾诊为心肌炎,经治疗后症状减轻。近7日又有涕嚏、太息、胸闷、心悸、自汗、懒言少动。现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心率98次/分,律尚整,复查心肌酶谱、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经辨证属心气不足,嘱患儿静养,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宜清淡饮食,不宜过饱。后开处方补益心气:西洋参10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黄芪10克、陈皮10克、生龙骨10克、生牡蛎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药进三剂,症状减轻,继进六剂,症状消失。

    痰阻气机 此型多见于素体肥胖、嗜甘喜甜的儿童。儿童脾常不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易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气机,故太息时作,胸闷气短,或伴咳嗽咳痰等症状。治宜健脾化痰、行气降逆,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加减。若痰多加浙贝母、瓜蒌、冬瓜仁;胸闷加薤白、桑皮;便秘加大黄、莱菔子、枳壳;有热加黄芩、黄连。如李姓女孩,6岁,太息伴咳嗽7天。患儿素嗜肥甘,近日受凉后出现太息胸闷、咳嗽咳痰、痰黄粘稠、大便秘结、面舌唇红、苔黄厚、脉滑数。经辨证属痰热阻肺、气机不畅,嘱患儿节食,宜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后开处方化痰清热、理气降逆:陈皮10克、半夏6克、茯苓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厚朴10克、枳壳6克、瓜蒌20克、浙贝母10克、炒莱菔子10克、桑皮10克。服三剂后太息止、咳嗽轻、大便通,再进三剂症状消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