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41255
当前医药卫生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
http://www.100md.com 2003年7月5日 《中国医药报》2003.07.05
     目前,种种公众信息渠道披露的数字,尤其是北京有关单位发布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中的数字,都说明非典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了下面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然而非典带给医药行业的正面因素,能否成为促进医药经济良性发展的动力,则取决于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改善。}m, http://www.100md.com

    ◆信贷政策倾向中小企业}m, http://www.100md.com

    目前,企业经营规模化逐步形成。在企业两极分化加快的前提下,宏观上货币信贷总量增长较快,微观上资金结构性矛盾仍客观存在,因此医药行业资金流的问题不容乐观: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开始显现规模寡头特征;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药用包装行业尽管总体盈利能力发展较强,但由于这些领域中小企业多而规模化经营发展较缓慢,因此难以获得贷款。}m, http://www.100md.com

    根据《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和国家医药专业网站披露,非典疫情使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发展态势看好,预计2003年可实现10%的增长率。制药机械业,尤其是生产口服液、抗生素、颗粒冲剂等与防治非典药物有关的制药设备的企业,其销量在明显上升。如今年4月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上有700多家企业参展,3400多个展位爆满,成交额创造历史新高。}m, http://www.100md.com

    在这样好的经济形势下,如果还固守上年底确定的2003年继续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跟着化学制药大企业转”的货币信贷倾斜政策,显然不对。因为非典疫情中的中药工业、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药用包装行业中小企业的上佳表现,无疑是我国医药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国家在抓“大”放“小”时不应该“扼杀”中小企业。反思政府对于医药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后可发现,正是因为医药行业中小企业存在着“是国民而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的歧视现象,我们的“医药储备制度”的力量才更需加强,因为行业经济政策、企业群体发育状况、政府平抑疫情暴发时市场上医疗用品供给总量能力、有无发生社会大恐慌的可能性等呈连锁反应关系。}m, http://www.100md.com

    此外,党中央一再指出,要坚持不断扩大内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针,这对指导医药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笔者认为,非典后国家对医药卫生行业的宏观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应增加农村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对医药行业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医药企业信息化平台和医药物流电子商务平台3个整合工程的资金支持,即政府对医药行业硬件投资支持导向不应局限于医药生产企业GMP与医药商业企业GSP领域,还应顾及互联网电子信息化等相关第三产业。}m, http://www.100md.com

    ◆启动农村医药消费市场

    非典在世界多国暴发后,我国医药行业经济进出口增幅较大,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此次非典疫情是在我国物价继续低水平运行、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压力仍然较大的经济形势下暴发的,且患者中城市农民工占有相当比例。农民工没有医保,他们面对的是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即社会再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终将导致社会经济损失与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而没有社崛跏迫禾迨杖胨降奶岣撸挥泄愦笙亍⑾纭⒋逵氤鞘邢壑斩说囊揭┫?br>量增长,医药经济增长内生驱动力就不可能存在。s7, http://www.100md.com

    目前,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从城乡居民的持币结构上看,占25%的城镇人口约持有75%的份额,而75%的农村人口持币份额是25%左右;农民收入增长的70%来自于非农业,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中只有不到5%是销往农村医疗单位的。因此,让农民工在制度保障下享受医保,放宽下岗或失业人员的低保门槛——从制度上解决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公平,是解决医药市场上结构性供需矛盾、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居高不下等问题的根本途径。非典后政府已开始重视转移性支出与公共卫生福利等医药行业“软件”投入。s7, http://www.100md.com

    我们必须牢记“内需”是促进医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事关社会收入再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城镇低收入群众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就会明显升级,农村市场就能充分启动。而居民消费结构一旦升级即可成为我国医药经济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量,我国医药经济增长内生驱动力就会形成。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促进医药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s7, http://www.100md.com

    ◆加强药品储备财政责任s7, http://www.100md.com

    现代经济学常把引起行业经济中生产要素、劳动总供给或总需求波动而无法预见的现象称为实际经济冲击,把可引起企业产品、劳务量增加,从而改变物价上调的经济冲击,称为正逆向供给冲击。s7, http://www.100md.com

    非典疫情引起我国医药经济总供给增加,自然属于正向的供给冲击。由于政府干预与劳务合同关系等“刚性”因素的影响,非典引起企业产品与劳务量增加、生产要素短缺,却无法反射其成本的变动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此次非典疫情形成的正向供给冲击,其原有的“逆向性”被抑制为“隐性”的了(即只能在黑市中表现出来)。非典期间之所以会出现抗疫药品以及各种相关医疗用品在一些大都市发生严重短缺的情况,是因为政府药品储备制度力量单薄,无力满足医药用品市场需求总量上涨的要求。s7, http://www.100md.com

    在通常情况下,政府药品储备制度主要靠政府财政支出维持。在现代宏观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数理模型中,财政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当用于公共支出的政府购买(无论是当期的,还是合同预期的)水平提高后,生产函数和劳动边际产品是会对应发生变化的———行业经济供给总量发生变化。所以,从扩大就业而言,提高政府医药储备能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形成经济学所谓的“财政政策冲击”,是非常必要的。在建立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危机处理机制时,政府应加大药品储备制度建设的财政投入,在修改医药储备品种目录的基础上推动全国联网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医药储备体系作用。s7, http://www.100md.com

    ◆建立医药行业绿色GDPs7, http://www.100md.com

    今年政府已出台有关政策决策公平、公正、公开的一系列“阳光工程”措施。但我国现有的医药行业经济指标体系还不属于现代“绿色GDP”指标体系(挤出社会成本后能真实反映国家或行业增长状况的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这不利于决策者在看到医药工业增长势头强劲的同时方便地了解到医药工业粗放化经济增长重新抬头等情况。因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在建立宏观医药经济指标体系或行业预警机制数据库时,既要收集反映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参数,也要收集反映经济增长引起能源消耗增加等负面影响的参数。s7, http://www.100md.com

    另外,我国的国民经济指标与医药行业经济指标的整体服务对象存在差异。前者是以国窬弥械淖苁杖牒妥芫鸵捣治鑫行模哉莆找还旯劬谜呤?br>现“充分就业、稳定价格、经济总量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运作情况为目的的指标体系。后者则是以医药行业经济总收入和总投资分析为中心,以掌握一个行业经济政策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投资结构与消费结构合理、医保福利均衡增长”三大目标运作情况为目的的指标体系,它虽然也会有医药工业增加值、医药商业销售额、医药产品出口增长数等等可汇总为国民经济指标子系统的参数,但一旦涉及医药行业总量调控与具体产业政策(比如产业结构调整);医药流通体制中资金流、物流体系运作状况;社会医药储备等管理体系运作状况;社会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体系运作状况;社会医保体系与医药分流管理体系运作状况;不同人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医保福利分享构成;社会整体医药企业应收账款状况;医药行业货币信贷投资状况;医药生产销售总成本费用情况;医药市场份额构成的寡聚等业态参数时,就只能限定在医药行业经济范畴里了。如果要使政府医药职能部门政务“阳光工程”更明朗一些,那么仅仅对医药行业的总产值、总利润、销售总额、总进出口额等等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进行分解是不够的。由此可见,不断完善行业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冯刚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