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关注
编号:10764519
警惕:青少年网络依赖日趋严重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8日 《当代健康报》 2003.09.18
     编者按

    在进入“E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今天,“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网民”年龄也趋向低龄化。据2003年官方统计,2002年中国网民总数5910万人,学生占近三成(28%),18~24岁占37.3%,18岁以下占17.6%;据预测2003年中国网民将达8630万人,并将继续向低龄化发展。

    然而,网络带给人们巨大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使无数青少年陷入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这在精神心理学上称作青少年网络依赖,又称青少年网络成瘾。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学生中网络依赖症的发生率为9.6%;中学生的发生率为14.8%。国家计委统计表明,2000年中国高校在s校人数为1100万,到2005年将增加到1600万;而中国初高中学生的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照此数目计算,中国大学生中患有网络依赖症的人数为110万左右,中学生患病人数为1500万左右。

    目前,对于中国青少年的网络依赖问题,各方虽已经有所认识,但相关理性、客观、深入的研究仍是空白。这使得主管部门很难得到权威论证,无法深刻认识该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无数青少年网络依赖症患者及其家庭投医无门、痛苦不堪。
, http://www.100md.com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炳伦教授近几年来致力于青少年网络依赖研究。刘教授说,目前,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到了一个很关键时期,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其后果不堪想象。

    一、为何这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

    为什么网络如此有吸引力,使那么多人沉迷而不能自拔?网络只不过是个高科技的产物,又不具备精神活性物质的特点,却产生严重的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原因何在?这与网络的特性和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有关。

    1.网络特点:Kloppenburg M等认为网络具有下列特点:易进入性、可控制性、兴奋性。易进入性,使地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个体可以在虚拟社会空间无所不入,进入聊天室与千里之外甚至“村另一头”的“村民”交谈;可控制性,可以控制自己所有的网上活动,无所不为,包括网上赌博与购物等,甚至攻击行为;兴奋性,代表一种获胜时情绪上的“销魂”或“高潮”状态,赌博赢钱,交易获利,网络游戏获胜升级,使内在的成就动机得到满足,均可以作为一种极大的正性强化因素,使个体又沉迷其中;获胜时的满足感变成一支强有力的“奖赏环”,“套住”个体继续进行原来的活动。如此周而复始,个体便从中不断得到心理满足,逐渐依赖。但是当个体突然下网或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便坐立不安、心烦意乱;为摆脱不适这又成为负性强化因素使个体又重返网络沉迷其中,造成恶性循环,长期不能康复。
, 百拇医药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空间,现实社会的人改头换面进入虚拟社会,以不同的角色进行虚拟社会活动,是个体在虚拟社会的“再社会化”过程。这个虚拟空间充满了匿名性,具备了便捷性与易逃性;社会控制薄弱,缺乏各种社会规范约束,以至于法律、道德、性别角色社会化,甚至民主、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显着偏离于现实社会,使个体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安然无事;受到现实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约束的各种行为,甚至于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各种欲望、需求和动机在虚拟空间得到彻底释放与满足,尽情地观看色情网页、进入色情网站、观赏色情内容,继而出现虚拟性活动、网上恋情,甚至网上攻击、犯罪等行为。在Young(1997)的研究中发现,吸引依赖者上网的主要原因是匿名性(86%),其次为易进入性(63%)、安全性(58%)和便捷性(37%)。另一项研究显示,在网上一些人隐瞒真实年龄(34%)与真实外表(20%)。台湾陈淑惠(1999)对1336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对“认为在网络上可以达成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认为网络是他们的主要交友渠道”,并“曾与网友会面”作出肯定回答的网络依赖高危人群显著多于一般人群。
, http://www.100md.com
    这6种网络特性既有侧重于网络社区的易进入性、便捷性与易逃性,又有侧重于网络社区个体的匿名性、可控制性、兴奋性。

    2.人格素质:除了容易接触网络及大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等外部条件外,大学生建立社交关系及建立同一性的发展要求是形成网络依赖的内在条件之一。推理能力与支配性差,自信、警觉、自闭,情绪敏感活跃,不循规蹈矩,焦虑抑郁、社交焦虑、枯燥无聊,封闭的自我意识,寂寞,害羞及自尊心差,性格内倾等特点似乎是形成网络依赖的危险因子。若再合并情感障碍、物质滥用、焦虑障碍及人格障碍,就更容易促发网络依赖。

    二、青少年网络依赖有何表现

    1.精神症状。满足感:使用网络时感到心情愉快或情感高涨。耐受性增加:需要不断地增加在网络上的时间才能感到满足;要是继续同样的时间上网,满足感就会降低。戒断症状:当不上网时就感到情绪不振,空虚,好发火,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上网时被外人打断也感到恼火。总是渴求着使用网络,要是不在网上时就老想着再上网。使用网络是为了逃避责任,摆脱现实问题,或是解决自己情绪不好的一种方式。对自己网络的用法感到内疚,但又否认自己使用网络不当或成问题。北京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认为容易上瘾,很难控制自己的占65%;玩起来就没完、自己控制不了的占18.1%;脾气变得暴躁、好发火的27%;近一半(49%)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玩电子游戏,19%的家长虽然知道孩子玩游戏,但不知道具体的游戏内容,14.7%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去过网吧。而有54%的中学生对家长隐瞒了自己玩游戏的真实情况。但有人在网上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其中54%的未给予诊断的一般网民回答称减少上网时间即出现戒断症状。
, 百拇医药
    2.躯体症状。腕管综合征(腕关节局部肿痛,活动受限,甚至手指末端坏死),偏头痛,眼干畏光,腰酸背痛,肩膀痛,饮食不规律或食欲不振,包括整餐未进,或是带着饭在电脑前进餐;不考虑个人清洁卫生;睡眠障碍。北京的调查显示(2003),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36%;脖子酸痛的占27%;头晕的占15%。

    3.社会问题。Young(1996)发现半数以上的网络依赖障碍在家庭、学业与财政支出方面存在问题。他们的社会活动因此大为减少,与朋友之间疏远;学业倒退,成绩下降,甚至辍学;学习效率下降,生活费用增加。King(1996)研究发现网络依赖障碍者程度不等(25%-59%)的存在学业问题。一项调查(Barber 1997)显示,86%的老师声称:网络作为孩子们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作业成绩。因为网络的内容杂乱无章,与课程及教科书的内容没有关系。Young(1996)发现58%的大学生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学习习惯变坏,学习成绩排名大幅下滑、旷课或被留校察看。在一所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Brady,1996),在才被开除的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中,其中43%是因为在校园网上网熬夜而毁掉了自己的象牙塔生涯。在校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北京的调查显示(2003):总想玩游戏、不想上学也不愿做作业的占5%;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玩游戏会使学习成绩受影响的占73.4%。石家庄燕山大学(2002)受到退学处理的120名学生中,有85%以上的学生是因为过度沉溺网络而荒废了学业。
, http://www.100md.com
    三、“网迷”青少年有何特征

    1.人格特点。国内林绚晖的调查发现(2001)大学生网络依赖障碍在推理能力与支配性方面得分较低;刘学军的研究表明(2001)电子游戏依赖儿童有较差的利他行为性格,总智商与操作智商较正常儿童偏低;崔丽娟发现(2003)网络依赖症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差,社会疏离感增加。Young(1998)发现网络依赖症较自信、警觉、自闭、情绪敏感性与反应性较高,并且具有叛逆特征。台湾游森期(2000)研究发现网络依赖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社交焦虑等特点。Orzack(1999)发现他们把计算机当作避难所、取乐园,这些人具有枯燥无聊、封闭的自我意识、寂寞、社会焦虑、害羞及自尊心差等特点。

    2.伴有其他心理疾病。Black(1999)发现在21例过度计算机使用个体中,33%曾患情感障碍,38%物质滥用,19%焦虑障碍,52%至少符合一种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主要是边缘型、反社会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研究中的病人大部分上网依赖已3年,平均每周上网28小时。Young(1996)研究发现网络依赖障碍伴有明显的抑郁。
, http://www.100md.com
    研究表明,似乎是个体原本存在的精神障碍增加了网络依赖障碍的易感性,成为继发性网络依赖障碍;而网络依赖障碍又增加了抑郁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3.性别比例。Anderson(1999)发现在106名大学生网络依赖障碍中,主要是理科学专业(74%)、计算机专业(54%),其余是艺术等人文学科(26%),似乎网络的可接近性是直接诱因。

    4.上网历史(网龄)与上网时间。在网络依赖障碍中(Young 1996),近三分之二(58%)网龄半年到一年,一年以上与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各占17%,三个月之内者仅8%,即大多数(83%)网龄在一年以内。而非网络依赖障碍者大多数(71%)网龄在一年以上。即大多数网龄很短即发展成为网络依赖障碍,而大多数非网络依赖障碍者网龄在一年以上也未成瘾,这个结果是否可以推测,网络依赖障碍可能存在着易感人群或是易感素质,在网络的直接作用下发展成为原发性网络依赖障碍。

    网络依赖者每周上网时间平均38.5±8.04小时,非网络依赖障碍者仅4.9±4.70小时。Anderson(1999)调查了1078名大学生,发现6%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400分钟,符合网络依赖障碍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229分钟(接近4个小时),显著高于非依赖者的73分钟。台湾陈淑惠(1999)对1336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在网络依赖障碍高危学生中,男性网龄(21.90个月)显著多于女性(13.15个月),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9.51小时)显著高于一般学生(8.61小时),男性(21.50小时)与女性(16.11小时)无显著差异。在合并有精神障碍的病人大部分上网依赖已3年,平均每周上网28小时。北京的调查(2003)显示网络依赖者中37%平均每次玩电子游戏超过6小时,而普通玩者为2.7%;29%的一次连续玩电子游戏时间超过10小时,普通玩者为17%。

    5.上网目的。Young(1996)发现网络依赖障碍者主要是使用网络互动功能(91%),如上网聊天(35%)、网络游戏(28%)、新闻归类(15%)、E-mail(13%),获得信息仅占极少数。而正常青少年主要是获得与交流信息(79%),使用聊天(7%)、网络游戏(5%)与新闻归类(10%)等纯娱乐功能很少(22%)。玩电子游戏是中学生网络依赖障碍的主要内容之一,似乎网络互动功能等内容更易使人发生依赖。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博士 刘炳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