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7395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3日 《中国医药报》2004.04.03
     中医基础理论从《黄帝内经》奠基以来,虽然是以注疏为主要研究方式,但是仍自然有其理论范式的改变。其变的原因一是实践的重大突破,引发理论范式的改变;二是哲学的发展为总结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框架;三是借鉴和切入了自然科学的新方法、新手段,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创新渠道。自《黄帝内经》以降,中医基础理论有三次改变。ayn, http://www.100md.com

    第一次是《伤寒论》问世。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为骨干的理论整体性思维范式为特征,《伤寒论》则是六经为间架的经验个例性范式。《伤寒论》比之《黄帝内经》,实用性更强,重视个例的实际经验,重视操作的精确性,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一次重大提升。其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经验的丰富。据统计,历代以来注释《黄帝内经》的有260余家,而注《伤寒论》者超过800余家,可见《伤寒论》在中医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当代,《伤寒论》虽被划为临床基础学科,但其中很多内容,仍属于基础内容。ayn, http://www.100md.com

    第二次改变是金元时期。金元时期医家受宋代理学求新意识的影响,哲学观念发生改变,加之实践经验的发展,开辟了各家学说。刘完素主火论为据,创立了温病学派;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都以太极图为据创立了各自的命门学说等等。ayn, http://www.100md.com

    第三次突破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以多种实验手段研究证,用建立动物模型方法研究证,旨在探索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因果必然性规律,迈开了中医学突破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发展的第一步。ayn, http://www.100md.com

    (孟庆云)(孟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