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6308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路在何方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5日 《中国医药报》2004.06.15
     记者日前了解到,在三九(安国)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种植丹参场地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购来的丹参种苗种下以后,出现了形态变异。正常生长状态下的丹参多为开紫花,叶子为椭卵形,而三九(安国)现代中药邢薰局窒碌牡げ稳纯?br>出了紫色、白色等颜色的花,叶子呈现圆形、长形,叶缘光滑或者锯齿形等等。三九(安国)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对这些变异形态标记采收后进行检测,发现近40%的药用有效成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有个别甚至完全丧失了药用价值。u?&w|0, 百拇医药

    “由于药材种质退化,导致药材单产下降、品质变劣,这已经成为我们GAP基地建设的最大障碍。”记者在河北安国采访时,三九(安国)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建伟表现得颇为忧虑。u?&w|0, 百拇医药

    ■种子种苗遭遇尴尬境地u?&w|0, 百拇医药

    中药材种子种苗变异退化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表明,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u?&w|0, 百拇医药

    中药材种质标准缺乏。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粮、棉、油、蔬菜、瓜果等农作物都有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仅以水稻为例,国家农作物信息数据库收载的标准代码就达73项之多。而相对中药材来说,截止到目前,只有甘草、人参、黄芪等少数品种的种子有国家标准,其他常用的近300种大宗药材的国家标准尚是空白。质量标准的匮乏导致许多道地药材、大宗药材质量下降,给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带来了极大隐患。u?&w|0, 百拇医药

    盲目引种引发种子质量退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受“要发财种药材”观念的影响,不顾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地域和季节,盲目跟风种植中药材,忽视药材的道地性和区域性。结果出现三七在北方安家、虫草在大田引种、黄连在平原栽培等怪现象,直接导致了药材品种的混乱。长期以来,药材的种子处于就地采收——就地留种——就地再栽培这样的原始循环状态。长期反复地栽培,而药材却因环境、自身等原因在不断地发生变异,所以种质根本无法保证药材的生长性能和药用性能。三九(安国)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生小茴香、紫苏、荆芥的发芽率不到70%;多年生黄芪、甘草的发芽率仅在60%左右;野生防风、黄芩的发芽率仅在40%左右。u?&w|0, 百拇医药

    部分药农欠缺药材种子学相关知识,使用种子缺乏科学性。药材的种子不同于其他农作物,其种类繁多,且单类药材对选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肉桂、兰花、槟榔,它们的种子只有几个小时的生命力,采后需立即播种,否则就会降低或丧失发芽能力。再比如杜仲、厚朴和银杏,杜仲和厚朴的种子必须在树龄20年以上的母树上采集,而银杏则要在30年以上的母树上采种,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与药效性。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药材种子,在选种上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如桔梗种子,一年生桔梗种子不管是出苗率还是出苗后的植株生长势都不如两年生植株产的种子;又如丹参苗,种根大了就会增加农本,而种根小了又会影响它的出苗率和田间植株生长势。

    中药材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工作滞后。目前中药材的栽培研究仍停留在以传统的土、肥、水为中心,着重于驯化和产量,而种子种苗的生产则处于野生采集阶段。中药材种类繁多,常用的大宗道地药材就有近300种,如果对这些药材都进行良种选育,需要的科研经费将高达百亿元之巨。而国家在种子选育方面的经费多用于水稻、玉米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农作物,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的科研经费缺口较大。9%6, http://www.100md.com

    ■良种选育经济是基础9%6, http://www.100md.com

    有没有办法可以减缓中药材种子种苗退化变异,并使其恢复原本的性状,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稳定呢?9%6, http://www.100md.com

    从河北农业科学研究院谢晓光教授那里,记者了解到: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繁殖方式一般有两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能使种苗与母本的性状保持一致,但是种苗在栽培过程中容易感染病毒,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和产量降低。再者,由于受有效达标的母本数量的限制,无性繁殖也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生产,虽然可以用脱毒、组织培养等方式保证种苗质量、扩大种苗数量,但成本太高。有性繁殖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但是如果不进行提纯、复壮,种子又容易产生变异,导致药材性状发生变化。9%6, http://www.100md.com

    以丹参为例。传统的丹参都是通过无性繁殖获取种苗,即将丹参的母本植株以茎芽为单位进行截取、复植,让其长出新的植株,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种苗容易感染病毒,生产出来的药材所含的各种成分与规定的标准有一定差距。三九(安国)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与河北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他们通过无性繁殖获取一定数量的高品质种苗,然后通过GAP模式进行种植来获得大量的种子,以满足公司规模化的生产。具体做法是:选取一些植株粗壮、抗逆能力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植株进行截取,将截取的部分放入专门用来繁育种子的脱毒试验场所,在40℃的温度下热处理7~8天,使其感染或携带的病毒钝化,然后再截取在热处理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嫩芽(嫩芽不含病毒),放入培养基中进行培育。这样经过多个轮回,当种苗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再移入大田,按GAP要求进行生产。在植株生长过程中,按规定对每一植株进行抗逆力、有效成分的监测,及时剔除不合格的植株,同时进行人工授粉。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获取种子种植丹参,采集两年生紫花大叶丹参种子育苗半年,第二年大田密植移栽7500株/亩,产量可达350公斤,比传统一年生无性繁殖高35%;高效液相监测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含量0.26%,比一年生无性繁殖高85%,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9%6, http://www.100md.com

    根据三九(安国)现代幸┯邢薰镜耐臣疲谜庵质侄畏庇幸┎闹肿?br>种苗虽然成效显著,但其生产成本要比市场上运用原始、自然方法育种高出近45%,这无疑增加了生产企业的经济负担。一般地,企业很少会投入额外费用做这方面工作。

    ■政策扶持是保证!k, 百拇医药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基础,只有种子种苗的质量得到了保证,我们的中药材发展才有前途。”谢晓光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摆脱中药材种子种苗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应着力从科研经费、标准建设、相关管理法法规制定等方面多做工作,引导中药材种子种苗品种向纯正、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健康发展,彻底改变流通市场上依赖原始、自然采集的方式繁育种子种苗的现状。针对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这一问题,谢晓光开出了“药方”:!k, 百拇医药

    制定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规范市场的混乱状况。中药材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农业范畴,可以参照农作物的管理模式,制定中药材(特别是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国家标准,解决中药材存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隐患。这些标准应包括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质量标准的内容应涉及品种标准、种子分级标准和原种生产操作规程;检验标准主要从种子的成熟度、纯度、净度、生活力、含水量、千粒重、发芽率以及是否携带病虫害等方面制定检验细则,便于剔除和鉴别。!k, 百拇医药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对接。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联手有科研能力的研究机构向政府相关部门申报课题,政府在银行信贷、生产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商标注册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着力打造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链,组建一批专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推广企业,使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生产逐步走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品牌化经营。同时政府还应规范种子种苗的市场经营行为,实施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准入制度,如施行《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许可证》、《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许可证》等制度。!k, 百拇医药

    加快道地性繁育技术研究,实现野生中药材商品化生产。道地性是药材性状相对稳定、使用安全有效的环境保证。但由于当前种子种苗繁育缺乏,中药材的种子种苗生产一直呈粗放状态,远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以致各地引种后出现药效得不到保证的情况。进行道地性药材种子种苗良种选育工作,有助于产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声誉。!k,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龚翔 赵宗祥!k, 百拇医药

    ■相关链接!k, 百拇医药

    2002年3月18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由原国家药品监管局颁布,并于2002年6月1日起施行。GAP认证标准对植物药的生长环境、农药残留量以及药用动物的饮用水、饲料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对我国中药材生产的发展,基地建设以及整个中药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k, 百拇医药

    ■编后:!k, 百拇医药

    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世界中草药市场中,我国仅占5%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少和我们中药质量不稳定关系密切,为了促进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强种子种苗的繁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因为,种子种苗质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的是药材的质量稳定性,而药材质量又是中药质量的基础。!k, 百拇医药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路在何方?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出台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明确指出,要“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该规范的出台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规范的出台是打开良好局面的第一步,要想使规范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严格的实施与推广。我们期待,国家有关部门、生产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积极联手,共谋此业,共同推进中药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龚翔;赵宗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