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46280
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康复方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日 《当代健康报》 2004.07.01
     首先要建立自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这也是实践得出来的结论。过去曾有“半年的恢复期内恢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的说法,给不少人泼了冷水、泄了气。我现在用自然界中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启示,现在写出来供病友参考:

    像小鸡破壳后就会站立;小马驹落地后就会站立,那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而人不行,俗语说:“七坐、八爬、十才站,要想走路得一岁半。”真要走好,不轻易跌跤得是孩子经过摔了多少次跤、让大脑学会接收并处理不光是眼睛还有脚趾时时传过来的信息:地面平、凹、凸、坎等的状况,然后再发出指令,同时分别指导各条各有分工的肌肉韧带的紧张或松弛,身体各部才能协调动作,向前迈步。大脑就相当于计算机主机,脚趾就相当于传感器。没事时咱们穿着薄底鞋在为盲人铺设的“盲道”上走走,认真让脚感觉一下,说不定有好处。

    曾记得有一篇关于“狼孩”的报道,大体是说曾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让一个母狼叼走了,不知是什么原因,母狼不仅没有吃她,反而把她同自己的小狼崽一起奶大。日久天长女婴长大,但其行为同狼一样。人们发现她时,她只会很快地爬行,不会站着行走。暂且不管此报道是否失实,但它支持了人们的许多行为是后天学成的说法。

    再比如说:父母都是中国汉族人,但婚后移居国外生儿育女,让这些小宝宝从小就在外语环境下成长,毋庸置疑,他们肯定是要说外国话的,反之亦然,所谓“乡音未改”。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除了患病的外,还不会走路的极少。但四五岁的孩子有个别音节发音不准的却经常会遇到,俗称有点“咬舌子”或者带点家庭成员的“口音”。这是因为,说话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高级的神经活动支配的,更难学习掌握。然而无论语言或行动,这一切都是人在婴幼儿时有着较强的模仿力,模仿、学习,习惯成自然,浑然不觉罢了。

    正因为如此,脑血管病人一旦某些功能彻底被损害,那么恢复起来就更困难,就更需要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一定不能着急。诚然,我们这种病刚开始恢复时,进步明显,往后就好像是越来越慢了。以至有些人丧失了信心,放弃了努力,这是很令人痛心和惋惜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跳高,开始时跃过的高度有限,待教师做一些示范动作后,学生经过学习,掌握了要领,跃过的高度就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当达到了某个一定的高度后,再想更高就非常困难了。例如某运动员创造了一项纪录,假如再打破这项纪录,那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苦努力才行。乍一说好像是不就高那么一丁点吗?才学跳高时,一天就能提高多少。其实现在这一丁点高度是在更高的基准上增加的,所以更难,见效就更慢。但非常难并不是说不可能。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决不能轻言放弃,我想康复过程更是如此吧。也许自己现在正在察觉不到的情况下,缓慢地有所提高呢。试想一下:现在自己已经能做些什么了,可三个月乃至半年前能行吗?退一万步讲,努力锻炼反正没有害处啊,健康人还需要经常锻炼呢!悟出了这个道理,自信心就更足了。 (牧 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