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42663
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指向与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29日 《中医药信息》
     从中西医汇通派开始,在中国致力于中西医的融合统一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时至今日,中西医体系仍然各自独立,远远没有看到两种体系结合的迹象。为什么呢?是技术手段不先进,还是思想认识不正确?是问题太复杂,还是中西医根本没有结合的可能性?但是两种医学并存是客观现实,如何处理两种医学的关系也是不能回避的。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更有许多教训需要反省。

    1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问题

    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全面深刻地表现在两种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术方面。把观念、理论和技术差异巨大的两种医学变成一个体系可能吗?如果根本不可能,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而如果两种医学存在结合的必然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种必然性,又该怎样选择努力的方向和途径呢?

    如果说中西医不能结合,那就等于说中西医永远不能认识对方已知的内容。因为中西医之所以独立,根本原因就在于各自都包含了对方所没有的内容,但是现在没有,难道永远都没有吗?而如果各自能够逐步认识对方的内容,那不就实现了两种体系的融合统一了吗?而认为两种医学不能结合,那就会陷入认识论的不可知论。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呢?
, 百拇医药
    中西医面对的客观对象是一个,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科学真理也只能是一个。这是辩证唯物论一元真理观的结论。就象针对同一物理对象,同一化学对象,同一生物对象上有同一个真理一样。中西医既然研究的是同一客观对象,那么关于这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就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或多个。历史上,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中确实存在过多种医学,这些不同的医学也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直到如今,就我们国家而言,不但存在着西医和中医,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民族传统医学,如蒙医、藏医、壮医、傣医等等,存在过和还存在着。不同医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并不等于具有永恒性。历史同样证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犹太等民族医学不是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吗?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不也不存在了吗?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是不断奔向真理的,在这一过程中,非真理的因素会不断被淘汰,而真理性内容则会像百川归海一样走向统一,这是不可抗拒的科学发展规律,中西医结合是这种科学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真理因素都不会被丢掉,既或一时丢掉了也迟早会被重新认识,只不过真理的内容不再保留其原始表达形式,而会赋予其更科学先进的表达形式。
, 百拇医药
    科学本来没有国家、民族界限,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对象,而自然对象及规律对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同一的。因此作为科学的医学应该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应该是世界同一的。中西医没有实现统一,根本原因不是科学问题,而是非科学问题。在科学发育的早期,许多科学内容都以各自的民族文化形式来表达,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限制科学内容的表达形式因其不适应科学内容的要求,就逐步让位于纯粹的科学形式,这就是民族性被不断排除的过程。中国今天的化学还能用原始道教术语去表达吗?中国的电学还能用“阴阳相激而为电”去说明吗?医学如果还是科学的话,医学的民族表达方式就不会永远存在,它迟早都会随着医学认识的进步逐渐让位给科学形式。从科学的本性与一元真理观出发,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应是可以得到充分论证的命题。

    2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与形式问题

    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是指中西医的科学内容,而不是现存的中西医的表达形式。就中西医的表达形式而言,二者是绝不能实现统一的。不论科学发展到了什么水平,都不可能揭示出气血、阴阳、脏腑、经络、性味、归经、治则等中医理论概念的科学内涵,永远也不能使这样的理论概念与细胞、基因、蛋白质、化学成分、化学结构等结合统一。因为中医的理论观念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与西医的理论概念缺少通约性。中西医结合是不能着眼于这种理论表达形式,更不可以把中西医结合停留在概念上。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的认识内容,就是客观的生命和疾病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客观疗效的机制和道理。在这方面,中西医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的客观内容的一致性,中西医结合才具有必然性。但是中西医在反映这些一致的客观内容时,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理论形式。西医随着认识的发展进步,逐渐摆脱了诸如“四体液”和“灵气论”之类的民族形式,而采取了比较纯粹的科学表达式,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中医学因繁杂的历史原因,至今仍以原初的民族传统形式去反映医学内容,中医学诸如气血、津、液、精、神、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等理论概念,并不是可以世界通约的自然科学范畴,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这里,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普遍的医学内容纠结交融在一起,正是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为中西医结合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多年来,我们一直试图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去破解中医理论概念的内涵,但是所有的努力无一是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种非自然科学的理论形式,根本就没有自然科学的内涵。离开了具体的病证,中医学的生理、中医学的病因都是无法单独进行研究的。鉴于此,许多中医的病因模型、证候模型都不可能成立,依此模型得出的结果一定无法与原型符合。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只有针对客观具体的病证内容与疗效内容展开才能获得真实的结果。随着病证本质的揭示,随着疗效原理机制的阐明,中西医才会逐步走向融合与统一。但是这一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具体研究内容也会是极为复杂的,然而这却是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内容决定形式,中西医两种医学所在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别,根本原因是由于中西医的内容存在差异。西医学的诸多基础医学内容,中医学体系中是极为缺乏的,西医关于形态结构的认识、病因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甚至生化学、免疫、遗传学等等实证研究内容都是中医学中所缺乏的。历史上中医只有名医,而缺乏基础研究的学者,中医学所有著作,基本上都在讨论病证和诊断治疗。这足以说明中西医认识内容的差别。认识内容的不统一,认识形式是无法统一的,只有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接近,才能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3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中西医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认识差异,归根结底也是由实践差异决定的。而中西医要想达到认识上的统一,那就必须首先达到实践上的统一,实践不统一的情况下是难以真正达到理论认识统一的。说起中西医的实践差异,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 百拇医药
    第一,中西医的实践目的不尽一致:西医已从经验医学走上现代医学发展阶段,除了广泛吸纳现代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外,在方法学上渐趋完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远期疗效,可重复性如何,能否成为循证医学的依据,而不再只关注近期结果如何。诚然,中西医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诊断治疗问题,但是在这其中中西医的具体实践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西医为了实现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很早就有比较发达的解剖学实践并做出过细致系统的解剖学发现。此外,像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等实验性实践,也都是中医所缺少的。这标志着西医的实践目的不仅具有直接临床指向,而且还有非临床实用的基础认识目的。

    第二,中西医实践内容不同:中医的实践内容全部集中在临床实用层面。中医漫长的历史中,只有临床的医生,基本没有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中医历史上虽典籍浩繁,但是基本上都讨论诊治、病证和方药,极少纯粹的基础医学著作。实践目的和对象的差别,决定了中西医内容是十分不同的。

    第三,中西医实践手段不同:中医历史上,在实践中采取的方法基本属于经验观察,不论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还是药物的采集、炮制、还是针灸、按摩以及药物配方煎服,都没有进行过实验研究,尤其缺乏严谨科学设计的受控实验。这种实践手段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在展开生命和疾病的认识过程中,其认识深度、广度、精度方面,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实践的不同,才导致了中西医认识结果的不同。基于如上分析,要谋求中西医结合,消除中西医之间的认识差异,首先应该从统一中西医的实践人手,实践差异不解决,认识差异是无法解决的。
, http://www.100md.com
    4中西医结合的误区与战略方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从统一中西医的目标而言,尚未取得关键性的成果。然而这其中却可发现中西医结合的诸多误区。

    第一,中体西用的思想限制。早期中西医汇通派就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汇通的,结果是汇而不通,原因就是中西医不是体用关系。西医之用,如理化检验技术,无法长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体上,各种外科手术技术,也无法接到辨证论治之本上。体用不可分,西医之所以有西医之用,就在于有其特别之体,而中医之体,只能产生中医之用。当年的严复就曾深刻批驳过这种体用论。然而我们今天仍在重复这种错误,只不过改变了形式和说法而已。

    第二,中西医结合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是有中西医结合以来一直反复重申的主张,其实这不过是中体西用的现代说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不就是以中医为体吗?比如说手术技术是中医缺乏或薄弱的,在沟通中西医手术技术上可以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吗?再如西药以明确的成分结构支配了药物的功能作用,这种成分结构认识,可以与性味归经结合吗?西医有生理、病理、生长结论,这可以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对接吗?西医已查明了细菌、病毒,能与六淫之邪合一吗?如此等等,都说明中西医结合存在严重的思想障碍和认识误区。
, 百拇医药
    第三,证候模型和病因模型。近十几年里,国内曾制定了很多研究模型,最典型的是证候模型和病因模型,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这种模型几近杂耍。证候是由症状体征表现决定的,没有症状、体征表现就无法确定证候,而症状和体征很多项目是动物所没有的,况且证候离不开疾病。在中医病机理论中,常见的倒是寒邪入里,郁而化热,热盛生风,风盛化燥,燥盛伤阴。现相同证候,这里怎样排除疾病的差别干扰呢?在这种模型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能符合原型吗?而病因模型更为荒唐,试问哪一个火证是烧烤出来的?又哪一个寒证是冷冻出来的?又哪一个风证是风吹的?有多少湿证是水泡的呢?需知中医的病因不是可实证的病因,而是外部类比的病因,这样的病因是不能进行实验研究的。

    中西医结合应该是走出这些误区,寻求正确的思想指导,建立在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论证之上。这里笔者提出几点原则仅供参考:

    第一,可研究的内容仅限于临床病证与治疗效果。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相反,几乎所有的理论原则差不多都是不可实证研究的。
, 百拇医药
    第二,首先应在临床方面找出病证规律,然后才可进行实验研究。这里第一步进行不同病的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进行证候客观化研究。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之中是存在复杂的异同关系的,这一点不搞清规律,实验研究就缺少可靠依据。

    第三,实验研究无法进行临床证候表现研究,因为动物没有与人一致的证候,所以实验研究必待临床研究找到证候的客观指标后才可进行。模型必须是病证结合的模型,因为没有脱离任何疾病的独立的证候模型。

    第四,不论针灸,还是方药,如果有效,就必然有物有理,这种物可以探知,这种理可以探明,只要方法科学先进,思路正确,就必有所得。这里,关键在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法。中西医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科学事业和文化事业,这其中存在诸多难题,但只要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若方向不对,或者方法错误,只能越走离目标越远,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中西医根本不能结合。因此,在开展具体研究之前,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否则就会盲目,就难免陷人误区。”, http://www.100md.com(常存库 张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