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 1991年第1期
编号:10923633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三)
http://www.100md.com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1年第1期
THEEXPERIMENTALMORPHOLOGICALSTUDYONTHEMICROCIRCULATORYVASCULARTREEOFSKIN(III),柏树令李吉,(内容摘要),材料和方法,观察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THE EXPERIMENTAL MORPHOLOGICAL STUDY ON THE MICROCIRCULATORY VASCULAR TREE OF SKIN(III)

    柏树令 李吉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皮肤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分布特点。发现了皮肤微循环血管里树枝状分布的特征;提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揭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分支分布的普遍规律性。依据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三维构筑的形态特点,提出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循环血管树 皮肤 实验形态学研究

    自1661年意大利生理学家 MALPIGHI[1]现毛细血管以来,微循环的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1920年JAKOBJ[2]发现了微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的入口处调节毛细血管血流的平滑肌细胞。1980年我国学者修瑞娟[3]发现了微循环的新理论“波浪式传播的一种周期性生物信息”。扫描电镜问世以来,不少学者应用血管铸型方法研究了微循环血管的特点。日本学者村上宅郎N〕、美国学者ANDERSON[5]和中国学者张朝佑[6]等应用A.B.S和甲酯等做为铸型剂,分别对动物和人的脏器微循环获得了较为精美的三维构筑图象。皮肤和皮瓣移植广泛用于临床整形、烧伤、再造和显微外科中。血液供应的好坏是皮肤及皮瓣移植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对于皮肤微循环血管的树枝状分布特点及其分层排列规律国内、外报导所见甚少[7-9]。我们应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树枝状分布的普遍规律性,提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理论;阐释了该血管树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l。实验材料:新鲜成人及儿童尸体的上、下肢各5侧。其中各两侧上肢及下肢用含10%福尔马林的印度墨汁灌注血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