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 1997年第1期
编号:10923472
应用MEBT治疗烧伤防治感染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7年第1期
     EXPERIENCE WITH MEBT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NFECTIONS OF BURN WOUND

    武警江苏扬州消防支队卫生队 魏玉云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我队1989年以来应用MEBT治疗烧伤防治感染治疗分析,认为抗感染治疗成功与否,首先要在正确使用MEBO的基础上准确选用抗生素,大面积烧伤抗生素使用推前至入院时,连续用药时间4-5天,最长不超过7天。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用药,并及时停药。

    关键词:MEBT 抗感染

    烧伤感染是治疗烧伤的四大难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有各种新的化学菌药物问世,烧伤病人严重感染的发病率和败血症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感染一直是烧伤病人的主要原因死亡原因,也是烧伤创面加深的主要原因。我队自1989年以来采用MEBT治疗烧伤3854例在防治烧伤感染方面有很深的体会。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854例。其中男2086例,女1768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3个月。最大面积85%。10%以内2493例,11%-30%975例,31%-50%351例,51%以上35例。烧伤深度为II度者3078例,III度烧伤247例,II、III混合度烧伤529例。烧伤至入院时间最长56天,最短30分钟。入院时创面明显感染者764例,出现毒血症状者2例。

    二、 治疗方法

    (一) 创面治疗:新入院病人创面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及生理盐水冲洗,感染创面,清创冲洗后用抗生素纱布湿敷10-20分钟,创周常规消毒。根据烧伤部位、患者年龄、环境及季节等条件而选用MEBT、MEBO药纱贴敷或减压包扎疗法。III度创面采用"药刀结合"法治疗。

    (二) 抗休克治疗:根据烧伤面积及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补液抗休克治疗。补液量参照上海公式计算〖1〗,约为上海公式计算量的2/3-3/4。胶晶比为1:1.5。并经常测试电解质及血液酸硷度,确保平稳渡过休克期。

    (三) 抗感染治疗:10%以内的小面积烧伤并无明显感染体征者,一般可不作抗感染治疗。特殊部位(如头面积、会阴部)烧伤可口服抗生素。10%-20%的中度烧伤可肌注或静脉给药。20%以上面积烧伤一般以静脉给药为主。抗生素以常用、广谱、效优、价廉药物为主。首选-内酰胺类,如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 哌酮。青霉素过敏者选用氨基糖甙类及其它抗生素。如丁氨卡那霉素、磷霉素等。感染创面视创面情况选用给药途径。严重感染创面及大面积烧伤病人大多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为-内酰氨类、氨基糖甙类以及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联合应用。用药时间一般在液化后期即坏死组织清除完后即可停用。

    三、 治疗效果

    本组3854例烧伤病人全部治愈。除189例门诊病人因未能正确使用MEBO而致创面感染外其余均正常治愈。感染创面一般3-5天即可控制。

    四、 讨论

    (一) MEBT虽有利于休克期的平稳渡过,但休克复苏治疗仍要极积主动,应做到"三早",即早建立静脉通道、早使用胶体溶液、早补足体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免疫防御系统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二) 及时正确使用MEBO处理创面是预防创面感染治愈烧伤的关键之一。MEBO与抗生素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同时MEBO可引起烧伤常见细菌的变异和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2〗。

    (三) 对III度烧伤病人适时进行支持治疗,可提高组织修复功能,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

    (四) 硷性条件下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测量PH值是观察创面是否感染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当创面PH值大于7时有可能发生感染。

    (五) 中小面积烧伤早期一般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大面积烧伤早期使用抗生素不需加大剂量,最关键的是选用能够穿透烧伤组织的药物〖2〗。越早使用,组织中药物浓度越高,对防治创面感染有一定作用。因此通常将抗生素推前于入院时开始使用。

    (六) 抗生素用药时间不宜长,大面积或中度以上烧伤,一般用药4-5天无特殊情况即可停药。随后的预防用药只限于围手术期,根据创面主要病原菌选用抗生素。需手术的大面积烧伤病人有目的地短期用药及及时停药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黎鏊,等主编。烧伤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8-129、243-245。

    〖2〗 曲云英,等。MEBO抗感染机理研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1)22。

    〖3〗 张向清。抗菌药物的发展概况临床评价。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6;(1)52-55,(2)48-5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