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923126
烧伤治疗回顾与展望
http://www.100md.com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8年第4期
崔晓林 北京三○四医院(100037)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8 0 0 4
关键词: 期刊 zgsscyzz 0 综 述 fur -->

一、烧伤治疗发展史回顾
烧伤治疗可追溯到远古进代。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已开始用树胶、山羊奶、人奶的混合物治疗烧伤。中国人用酊剂或富含鞣酸的茶叶提取物收敛创面,而古罗马人则别出心裁地使用蜂蜜并采用暴露疗法。9世纪阿拉伯名医Rhases的作法更接近现代——用冷水缓解疼痛。烧伤治疗的第一本专著AProfitable and Necessary Book of Observations for All Those That Are Burned with the Flameof Gunpowder由Ambroise Pare(1517-1590)所著,书中第一次提到用油膏治疗烧伤。1897年Kentish在他著名的AnEssay On Burns一书中倡导包扎疗法,并描述了烧伤后瘢痕及瘢痕癌的产生。20世纪初,对烧伤后全身改变尤其是休克有了初步认识。如耶鲁的药学和毒理学专家Underhill教授[1] 对1921年NewHavend的Rialto剧院大火幸存者进行了研究,检测了20例患者的Hb,Hct,及血清氯化物水平并对水疱液蛋白含量进行了分析。这一研究否定了烧伤毒素导致休克的说法,认为体液和蛋白质的丢失才是产生休克的原因。因此,Pack在1930年就开始给烧伤病人补充全血来纠正休克。在著名的1942年波士顿Cocoanut夜总会大火灾中,Cope和Moore不仅对烧伤休克进行了深入研究,还第一次提出了吸入性损伤的概念。西方科技进步带动了烧伤外科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烧伤发生率显著增高,更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休克、感染、植皮等有了重要认识,烧伤治疗由片面走向全面,从局部治疗发展到整体治疗。纵观烧伤治疗发展史,现代烧伤外科基本理论和技术,无一不是由西方人创立并发展的。印度人Tilemaker最早尝试游离皮肤移植,但使其技术得以完善的却是整形外科鼻祖Taglicozzi(1546-1599);Dupuytren首次提出了烧伤创面分度的概念;1952年Evans[2] 总结出了指导烧伤休克复苏的著名的Evans公式,尽管以后又有许多改良公式如Brooke公式、Parkland公式等,但都是基于其基础之上;Fox合成了磺胺嘧啶银,给面对感染致命威肋的患者带来了福音;50年代Brown采用大面积切痂,大张异体皮覆盖术,使大面积烧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这些理论和技术构成了烧伤外科的基础,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3]
中国的烧伤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晋代就开始用中草药治疗烧伤,由于和现代科技隔绝,尽管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还是停滞于局部治疗阶段。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现大量凝固汽油和其它燃烧武器烧伤,为烧伤早期救治和后期整形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一门仅有40年历史的年轻学科,发展迅速,临床治疗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958年5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抢救烧伤面积达80%的邱财康成功,标志我国对大面积烧伤的救治取得了突破。当时正处大跃进年代,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治疗烧伤的热潮,各医科大学、省、市、地区医院,甚至基层医院都纷纷建立烧伤科或烧伤治疗小组。随着烧伤专业队伍的纷纷建立,我国烧伤外科事业蓬勃发展起来。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我国烧伤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突破治愈Ⅲ度面积70%的大关,治愈Ⅲ度面积超过95%者也为数不少,甚至基层医院也具备大面积烧伤的救治能力。主要原因有:①采用早期大面积切痂,大张异体皮覆盖。②在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处理等全身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全国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进行推广。70年代末以来被称为烧伤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打开大门,基础理论研究飞快发展。许多单位相继建立烧伤实验室并与基础学科进行协作,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但由于原来基础薄弱,发展时间短,资金缺乏,目前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相对而言,临床治疗进展滞后。虽然基层治疗单位的烧伤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大面积危重烧伤治疗、烧伤后疤痕增生等方面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4]

附表 烧伤治疗发展概况

项目 国外 国内
开展烧伤基础研究 20年代 70年代
制定休克期补液公式 50年代 70年代
采用大面积切痂 50年代 60年代
建立大规模烧伤治疗中心 60年代 80年代

二、传统烧伤治疗的难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烧伤外科以现代科技作后盾,发展不可谓不快,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当我们采用暴露干燥、大面积切痂植皮挽救一个个生命时,病人却因疤痕缠身成为社会的负担;当微观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从人体、器官、组织到细胞,从大体、显微结构到超微结构,我们逐渐“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当我们用令人瞠目的先进技术,检测出体内pg、ng水平的数不清的自由基、细胞因子时,我们却感到茫然,不知道将单克隆抗体对准哪一个。用抗生素对付细菌,却产生耐药性;用暴露干燥控制感染,却使残存皮肤附件受到破坏,创面加深;用植皮消灭创面,却遗留疤痕;用整形手术去除疤痕,拆东墙补西墙,病人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让我们困惑,也使我们思索。
现代烧伤外科理论和技术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即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该理论体系的长处是依托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人体。但人体是一个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烧伤实质是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体内系统间的平衡受到了破坏。因此治疗烧伤必须采用整体的、运动的、平衡的观点,而定量的方法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受到限制。从其发展史不难看出,对烧伤的治疗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对症治疗虽然立竿见影,但却忽略了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尽管其也强调综合治疗,但在各治疗手段之间又是分割的,缺乏统一性。
我国烧伤外科基本沿袭西方传统的理论和技术。该治疗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1.理论上照搬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2.烧伤临床治疗技术停滞不前,大面积烧伤治疗目前仍沿用暴露干燥、大面积切痂植皮技术,尽管有技术革新,但难以有突破和创新。
3.以片面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以治标为主,忽略人体的整体性。
4.科研走入死胡同。由于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随着研究愈来愈深入,变成单纯为科研而科研,因此愈来愈背离临床。
5.默守成规,固步自封,排斥异己。
中国的烧伤外科需要思考,呼唤新的思维、新的体系。

三、烧伤湿性医疗体系的创立与争鸣
中国采用中草药治疗烧伤虽然历史悠久,但始终没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要建立一个新的医疗体系,必须具备先进的理论、完备的治疗方法及显著的临床效果。徐荣祥教授[5] 于80年代开始研究创立的烧伤湿性医疗体系,为烧伤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徐教授认为应以整体的观念重新看待烧伤,“烧伤既是伤又是疡,伤则血淤气滞,淤则不通,不通则痛,气滞则湿积,湿积则霉腐。烧伤是火毒所致,火毒则疮,疮则热毒入里,疮则腐肉脓血”。所以治疗烧伤应“活血化淤而治伤,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而治疮”。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暴露干燥、手术切痂等常使创面或损伤加重,或残存的皮肤附件失去再生机会。而徐教授利用非极性油液使烧伤组织立体式暴露在一个湿润环境中,排除坏死组织,为组织再生修复创造条件。该疗法可使烧伤创面湿润而不浸渍,使坏死组织由表入里以液化方式排除,促进残存有活力组织再生。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促进再生贯彻治疗的始终,也是既往传统治疗体系中未曾提出的崭新概念。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则是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其主要成分为β-谷甾醇,具有抗炎作用。基质为蜂腊,具有亲脂性,能渗入创面;熔点低,能被体温液化,因而形成“外膏内液”。由此循环往复,吐故纳新,不断将坏死组织排出体外,将新鲜药液带入体内。此外MEBO将创面与外界隔离,因而能避免干燥和细菌侵人,创造一个符合生理的湿润环境。经大量临床实践,MEBT已形成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有局部治疗,而且有与之配套的抗休克、营养支持、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等一系列全身疗法。尤其是全程MEBT的成功应用,创立了一个大面积烧伤治疗的全新模式。该疗法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10年,每年治疗住院烧伤病人35万例,治愈率达99.42%。
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曲折的,烧伤湿润医疗体系也不例外地受到一些传统烧伤外科专家的责难。其观点主要有:
1.不承认存在烧伤湿性医疗体系,因为他们也用油膏,是干湿结合。而实际上其油膏主要成分多为抗菌药物,除杀菌之外,对组织也有损伤;不可能形成“外膏内液”式的自然流动交换状态;只在局部应用,不可能全程、大面积应用。
2.认为烧伤湿润医疗体系只是局部应用MEBO。而实际上该体系具备先进的理论、完善的医疗方法,也包括一系列全身治疗措施。
3.认为MEBO不能抗感染,全身应用会造成脓毒症。MEBO不靠化学药物来杀菌,而靠液化、排除坏死组织达到同一效果,且更接近生理状态。不能用西医的观点来片面理解。实践也证明大面积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此外有些专家对MEBT的成果持怀疑态度,又不愿意去实践。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为保持自己的学术地位对MEBT进行压制。只要出于学术交流目的,只要利于烧伤事业发展,出现争鸣是正常也应受到欢迎的。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展 望
烧伤湿性医疗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典范。中医要与西医结合,一方面要发挥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另一方面要借助西医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中医进行定量研究,搞清中医中药的作用机理。无庸讳言,烧伤湿性医疗体系自创立不过只有10年的发展史,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之处。
烧伤湿性医疗体系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是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只有自己不断发展长大,才能确立自己的烧伤界的权威地位;其次要坚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临床治疗以往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目前已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如果要继续发展,必须占领大城市,走正规化的路子。应继续建立和完善与MEBT配套的综合治疗措施,如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复苏监测、营养支持、器官功能支持等手段,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规范的、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
目前科研水平较低,无论从科研设计、科研手段到科研成果都无法同临床成果相适应。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着重开展对MEBT促进愈合机理、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减轻疤痕愈合机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建立课题申请招标制度,有效利用科研资金。最终达到获得一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目标。
加强教学培训工作,由于MEBT的实践者多来自基层,且多为半路出家,层次参差不齐,亟待培训。应首先抓好各临床基地学科带头人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着重MEBT规范化和科研能力培养。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加强对外宣传,有效利用《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的媒体作用。应增加其包容性,欢迎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来稿;提高稿件的质量,应着重刊登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文章,提高稿件的规范化水平;定期举办学习班,提高投稿人的写作水平。最终达到确立其在烧伤界的权威地位。
加强学术交流。应建立跨学科、跨地区、跨国家的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机制。尤其应该重视国际间交流,互派访问学者,扩大对外影响。

参考文献
1. Cockshott,WP.The history of the treatment of burns.Surg Gynec Obstet,1956,102:116
2. Evans,EI.The early management of the severely burned patient.Surg GynecObstet,1952,94:273
3. Artz CP.History of burns.In Artz CP.(ed,):Burns a TeamApproach.Philadelphia,W.B.Saunders Company,1979,pp3-16
4.黎鳌.我国烧伤外科的主要成就与展望。中华创伤杂志,1997,13(5)∶263-265
5.徐荣祥.烧伤湿性医疗技术.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7,(3)∶4-12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