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536639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续)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3日 清阳客栈
     2.3脾的五味补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高士宗云:“苦为火味,故能燥也。”[3]

    但若单言苦为火味,便以水火相克简单看待苦能燥湿,笔者觉得仍属牵强,我们试以临床实际用药验证之。祛湿药不外乎几类:苦温燥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解表化湿、行气化湿。经过分析,上述大致可分为三类:1、苦味类:苦温燥湿、清热燥湿;2、甘淡味类:淡渗利湿;3、辛味类:解表化湿、行气化湿。而其中辛味类实际是通过辛味的发散,达到解表行气之功,化湿实为附属之作用,即起直接祛湿功效只有两类药。但很可惜,淡、涩在内经时代尚不属五味之列,故也无法言明淡味的功效。另外,原文不言利湿而言燥湿,故当用苦药无疑,诸如苍术、白术之苦温,黄连、苦参之苦寒,俱为后世用药之典范。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吴昆云:“脾以温厚冲和为德,故欲缓,病则失其缓矣,宜食甘以缓之。”[6]再查张元素之缓用炙甘草,补用人参,泻用黄连。缓与补均为补脾之药,因而可知脾气健运即为缓,反之脾虚产生诸如纳呆、精神不振、体削形槁等就谓之不缓,此时若更加以苦寒之药,必会损伤中阳,脾虚更甚。

    2.4肺的五味补泻

    肺苦气上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