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632870
一说两论为中医整脊术“撑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18日 《中国医药报》2004.12.18

[点击上图放大]

     中医整脊技术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机理却一直不甚明了。韦以宗将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运动力学相结合,提出了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平行四边形轮廓应力平衡理论的一说两论,合理诠释了沽品ǖ淖饔没啤?br> ■圆筒枢纽学说!]|#.5, 百拇医药

    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韦以宗将中医整脊术与“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头颅、胸廓和骨盆看做三个圆筒;将头颅与颈椎相邻的关节看做“颅椎枢纽关节”,将颈椎与胸椎相邻的关节看做“颈胸枢纽关节”,将胸椎与腰椎相邻的关节看做“胸腰枢纽关节”,将腰椎与骶椎相邻关节看做“腰骶枢纽关节”。这四大枢纽关节分别连接三大“圆筒”。!]|#.5, 百拇医药

    韦以宗认为,人体的脊柱运动,首先是“圆筒”在肌肉带动下产生运动,然后通过相关的枢纽关节带动各段椎体关节,产生脊柱的屈伸、旋转、左右侧弯的六大运动功能。他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脊柱直立时中轴垂线经过的椎体和为适应功能而形成的脊柱的四个弯曲,绘制出了四大枢纽关节力的作用线,并根据局部解剖学所揭示的枢纽关节力的作用线范围内椎体结构的近似性和功能活动的适应性,指出了枢纽关节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脊柱运动中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调控功能。比如脊椎侧弯的病例,颈胸、胸腰均是“S”状,即腰椎侧弯到了胸腰枢纽则反向侧弯,颈椎侧弯到了颈胸枢纽也反向对方倾斜。!]|#.5, 百拇医药

    韦以宗指出,中医整脊术运用的旋转复位法,实质上是通过“滚圆筒”,即旋转头颅以旋转颈椎,旋转胸廓以旋转胸腰椎,旋转骨盆以旋转腰椎。临床上如果注意到枢纽关节力的作用线,科学地利用此作用线施行旋转复位则更科学,也可避免误伤。中医整脊运用的牵引法、悬吊法等,可通过圆筒枢纽学说得到圆满的解释。!]|#.5, 百拇医药

    ■椎曲论!]|#.5, 百拇医药

    古人对脊柱创伤、损伤的治疗是以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侧扳法、过伸法、屈曲法、整盆法和推拿按摩为主要方法。韦以宗认为,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中医整脊术是依靠脊柱生理曲度的运动力学原理,调整椎曲的病理改变,从而达到治疗脊柱伤病的目的。!]|#.5, 百拇医药

    韦以宗对脊柱矢状面的一个中轴线、四个弯曲,从生长发育到微细解剖、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椎曲的排列决定了椎管和椎间孔的排列,也决定了脊神经及其各分支以及颈椎动脉的排列。一旦椎曲改变,椎间孔、椎管长度和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久而久之,椎体间突和椎体板块会向椎管突入,且椎管内容物后纵韧带、黄韧带由于长期的张力充血而变性、增厚,继发椎管狭窄。可以这样说,椎曲改变是脊柱运动力学及结构力学病理改变的主要体征,是诊断及康复的主要依据。

    韦以宗在介绍中医整脊手法调整椎曲的原理时强调,胸曲和骶曲的形成源于胚胎发育的自然位置,颈曲和腰曲则是婴儿出生后从坐到站立行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颈曲和腰曲的形成是人体发育进化的肌肉动力所决定的。中医整脊很重视“理筋”,即要恢复椎曲的正常生理曲度,首先要恢复肌肉动力,这就是中医“正骨先理筋,筋柔骨正,骨正曲还”的科学性所在。g-dr, 百拇医药

    ■平行四边形轮廓应力平衡理论g-dr, 百拇医药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是两千年前中医经典著作《灵抠·厥病》中关于脊柱疾病表现的记述,也是现代临床脊柱病常见的现象。那么,脊柱病为何会出现这种“上病下应”的现象呢?韦以宗根据脊柱四个弯曲力的作用线和牛顿第一、第三定律,求得了人体脊柱矢状面之平行四边形轮廓应力图,试图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出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力学数据,从而找到中医整脊疗法的力学理论依据。g-dr, 百拇医药

    西方对脊柱力学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82年,法国学者Coerel氏和Dubotaset氏研究脊柱刨弯的矫形,剖析了脊柱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三维结构产生的屈曲、拉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六个运动自由度,提出三维空间理论。1983年,德国学者Louis氏依据脊柱形态解剖的稳定性观点,提出三柱理论,他认为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和椎体关节内的椎间盘连接着每一个柱。还有一些学者从形态解剖和生物力学的观点描述脊柱的力学,如四根绳塔论和旗竿论。g-dr, 百拇医药

    但几乎所有学者研究脊柱力学都围绕着一个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问题。虽有学者指出,运动力学的缓冲带和边缘性区域的概念,但却未能揭示其确切位置。韦以宗依据中医整体观对脊柱的认识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通过对比四足动物与人类脊柱的结构、形意和功能,结合平行四边形定律,初步列出了人类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应力图,并认为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应力的结构主要是依靠躯干的肌肉组织,而且这些组织影响到脊柱的稳定。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的应力范围,可能就是以前学者所寻找的脊柱运动力学的缓冲带和边缘性区域。g-dr, 百拇医药

    根据韦以宗提出的脊柱轮廓应力平行四边形平衡原理,可解释脊柱颈曲、胸曲、腰曲、骶曲相互影响,即“上病下应”的临床现象,也可进一步计算出影响其稳定性的力学数据,为整脊疗法数字化打下基础。总之,该理论可作为中医脊柱病“上病下应”及整脊疗法的力学理论依据。g-dr, 百拇医药

    另外,韦以宗在对人和四足动物的脊柱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四足动物的颈推虽然和人类一样都是7块,但却没有人类的颈4~5椎前凸的颈曲。据此,韦以宗否定了以前认为人类颈曲在胚胎时抬头呼吸开始出现的认识,指出胚胎抬头呼吸产生的不是椎曲,而是动物遗传基因的本能——仅作颈胸枢纽活动而已。因为新生儿的颈椎并没有椎曲。韦以宗认为,脊柱轮廓应力图从四足动物的长方形进化为双足站立的平行四边形,根据Wloff定律的“骨的每种功能改变,都有与数学定律一致的确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变化”的观点,可以推测人类的颈曲和腰曲应是在出生后1周岁开始站立行走时,随适应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规则形成的。g-dr, 百拇医药

    图为韦以宗在为学生讲解整脊学。g-dr, 百拇医药

    文/图 本报记者 徐亚静(徐亚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