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气功疗法 > 气功漫谈
编号:10550761
中国气功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2月31日 人体科学论坛
     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十分发达,其理论和方法独特而先进,虽属古代发明,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保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在中国大地,气功修炼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节省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近二三十年来,中医和气功迅速走向世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因为中医和气功有许多优越性。这里我们只说气功。它简便易行,不需设备,不用药物,只要有时间,即可进行修炼。气功作为自我心身锻炼和自我治疗的手段,要比现代医学的物理疗法,手术疗法安全。个别人由于方法不当,或身体素质特殊,练功有可能出偏,但所占比例极小。气功疗法由于不使用药物,因而一般无副作用。而药物治疗,或大或小总有毒副作用,于人身有害。气功修炼既可健身预防疾病,同时也可发挥治疗作用,能够将预防和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气功修炼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所以气功的疗效不会仅仅针对某一种疾病。在修炼过程中,患者的许多疾病,往往同时都被治愈。正是因为气功有这么多优越性,气功自产生之后,历经五六千年而葆其青春,我们赞誉气功博大精深,一点也不为过。
,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好的气功修炼方法呢?原因自然很多,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一伟大成果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原来,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重视时间延续,追求恒久长存,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热爱自然万物的伟大精神;因而在先秦提出了“全生”的观念。“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所谓“于身无所亏,于义无所损。”这一观念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气功养生的指导思想。同时,养生也成为所有古代思想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翻开“经、史、子、集”,几乎可以随处看到有关养生的论述。

    在诸子百家的著述和各种典籍中,对生命的深厚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中外闻名的《孙子兵法》,专门讨论战争的规律问题,然而也不例外。孙子最著名的战略主张,正是力求避免战争对生灵的徐炭,尽量减少战争对物质财富的伤耗。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对于一位战争的指挥员,百战百胜并非最高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应是不费一刀一枪,不伤一人一马,致使敌人全部屈服或投降。这是孙子所追求的“全”胜。这种“全”胜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 百拇医药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55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40章)意思是,万物,包括人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长到强壮则转向衰老,这不合于他所倡导的“道”。不合于“道”则死亡来得快。他所倡导的“道”,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所谓“反”,是返还的意思。他主张通过循环返回的途径,尽量使人和万物保持“婴儿”的状态,婴儿看起来柔弱,却充满生命力而远离死亡。这正是“道”所应发挥的作用。以循环的方式使事物得到恢复或调节,从而维持平衡与长久,在古代又被称为“圜道”。老子的这一思想正是中国气功努力追寻的目标。

    对中国传统道德影响最大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其核心是“爱人”。“爱人”是“仁”的主要涵义。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知(古同智)与仁皆为儒家所推崇。儒家希望人人皆能既智且仁,同时也就希望人人都能既快乐又长寿。这正是儒家“爱人”的体现。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主张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到爱广大民众,由爱广大民众还须推及到爱天地万物。儒家的这种伟大的博爱思想,奠定了中国气功的伦理基础。
, 百拇医药
    基于道家和儒家的上述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养生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单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说,不能把养生看做仅仅是养自己。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一个投入养生活动的人,既要养己,又要养人;既要养人,又要养物。融合了《易经》和儒道两家思想的《易传》说:…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卦-彖传》)颐卦在《易经》中是专门探讨养生的卦。颐为腮,腮为口腔之表。颐卦卦辞:“观颐,自求口实。”“实”为食,口中进食为养生所必须。“自求口实”是说养生须依靠自己,不能仰赖他人。“观颐”,即把注意点集中到腮部,自然是要讨论养生的问题。《易传》作者认为,养生是好事,但一定要依从正确之道,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考察养生(“观颐”),最重要的是看其养生之道是否正确(“观其所养也”),观其如何对待自己的物欲,是否“自求口实”,这是对自我养生进行考察和评判(“观其自养也”),而天地生育万物,圣人培养贤能并通过治理使国人丰衣足食,谈诗学礼,也都属于养生的范围。所以养生不仅是个人的事,它关乎全民和万物。颐养工作做得适时合宜,无疑是一件大事。
, 百拇医药
    北宋程颐对《易传》的养生思想有一段精彩的阐发:“圣人设卦,推养之义,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养生、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周易程氏传》)依《易传》和程颐的观点,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比如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己之德,而养己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而要实现万物和谐,又必须理治人欲。这就表明,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实际上还包括优化和美化自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可见,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的统一,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也是养神、养气和养形的统一。无论对于社会,对于个人,将养己、养人、养物恰当地结合起来,尽力做好每一个方面,才是完整的养生,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正道。

    中国气功主张练功者要把养己、养人、养物视为一体,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念密切相关。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人是臼然的产物,不能离开一定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认为,人为天地合气所成。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因而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人十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昼夜四时,风雨寒暑等自然界的一切巨大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养生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万物,要想健康长寿,人必须做到与天地相和谐。
, 百拇医药
    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人的心与身,神与形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对身有调控作用。健康必须包括心与身,神与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且,形神紧抱,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才会旺盛。《管子-内业》说:“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黄帝内经》又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中国气功养生在强调心对身。神对形的制导作用的同时,十分注意心身、形神的协调统一。

    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个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不仅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而且生活在社会环境之内。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而必定与他人:亲族、朋友、同事、上下级、商品交换人等发生必要的社会联系。因此,社会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加以维持,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境遇和命运,从而引起感情的波澜。中医学认为,人生病的病因,或来自自然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六淫,或来自社会因素引发的喜怒哀悲忧恐惊,谓之七情。六淫为外邪,七情为内伤。七情过度会伤害健康,七情为外部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状态相碰撞而感发。所以养生必须重视调心神,同时还要注意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公德,正确对待各种好坏社会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尽量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管子-白心篇》说:“建常立首,似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长久。”“首”通“道”,“靖”同静,“政”即正,意思是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日常规则,应以平静为根本,处事必须合于时宜,行动必须遵守正道,上下左右都能和谐安顺,则生命与事业即可长久。

    中国古代敬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珍爱天地生灵,与万物共存求久的观念,协和与圆道调节的智慧,是产生中国气功的思想理论源泉。, 百拇医药(正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