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42817
文化隔阂 阻碍中药走向世界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20日 《当代健康报》 2005.01.20
     胡慧平

    中药走向世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早在唐朝,鉴真东渡就已将中药带到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又把中药传到东南亚。日本和东南亚对中药的认识,均始于斯。当时的隔阂主要是在地理上,克服了这一点,中药就能在那里扎根;而今天的隔阂却在文化。中药要走出国门,首先要走出中国和亚洲的文化圈,要努力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西方主流社会所理解。

    语言障碍亟待扫除

    从生产技术到临床标准,哪个环节都不容易。不过,如果与别的产品相比,中药走向世界最难的还是文化隔阂,比如中药有效性的表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有特殊理论和语言。比如你今天不舒服,说是上火了,或称有点气虚,亦或是脾虚……这些语言是中医药衡量健康的标志,大部分中国人都明白。但在西方人听起来就会云里雾里,更谈不上有效交流。

    东西方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可能是“语言”问题,包括民族语言的差异,其实更重要的是药品本身的“语言”问题。一个中药产品再好,首先也要用当地能够接受的现代科技“语言”包装、介绍、解释、宣传,才可能成功。国外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指标与我们有所不同:中国人较多地是看配方的历史传承、产品品牌、广告等,而国外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产品在实验室和临床上得到的规范、确切的数据结果,以及亲戚朋友和患友的评价。

    语言障碍是造成中国中药界“墙内开花墙外不香”这种现象的关键。中国国内出版的外文学术期刊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优秀的中药科研论文也很少有以英文发表的,更不用说其它的语言了。英国中医药学会曾试图将我国学术期刊中的优秀中医药科研论文推荐给英国学术界,但是他们却很难找到好的英语论文,一些好的论文非但没有英文稿,就连英文摘要也很蹩脚,优秀的论文无法译成英语,非常可惜。

    据统计,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已高达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等成交额也高达300亿美元以上。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中药业不可能坐视等闲。然而,要进入国际市场,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中药,了解中国的中药。语言不通,无疑就是国际市场上的“聋子”、“哑巴”,与“健全人”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2004年3月,英国卫生部公布了《传统医学立法法案咨询文件》,其中明确规定,在英国从事传统医学的人,其英文水平必须达到雅思成绩7.0分,相当于剑桥、牛津这些世界名校招收海外学生的分数。无论这个标准是否苛刻,但有一点应该承认——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已不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笔买卖。(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