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信息
编号:10536219
闲话“双弓米”(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297期
     原所贤 大连市中医医院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载:儒生单公洁家境清贫,却喜欢广结文缘诗友。他请来访的朋友吃饭,惭于正名,就不无幽默地说:”请啜少许‘双弓米’”。”双弓米”究竟为何种佳肴美馔?原来,这位儒生用的是拆字法,”双弓米”指的是极普通的家常便饭―粥。

    粥的历史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粥恐怕是最古老的传统食品了。《周礼》中载宫廷食医掌管的周天子的“六食”中,就包括粥食。《后汉书·冯异传》中有“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的记载,这足以说明,在各种科学尚处在萌芽的古代,半流质的粥不仅可以饱腹充饥,而且还可以御寒康体,特别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是冬令的大众食品之一,这又使粥又具有了养生保健的作用。

    文人墨客与粥

    的确,纵观中国的粥文化,历代的名人学者、文豪医家,煮粥吃粥吟粥,养生延年、祛病疗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偏爱。可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结合,给古老的粥文化以丰富多采的内涵。据《清异录》载:爱好方术的曹操就喜欢黄白黑三种粥,即黄米、牛奶、黑豆所煮熬制成。清代文学家兼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有专门的《饭粥单》。他认为“水米融洽,柔赋如一而后谓之粥”。据笔者的浏览,宋代的诗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吃粥,粥香飘逸的居家生活,腹饱身暖之时便诗情大发,留下了有关粥文化的诗诵词吟。自喻“老饕”的苏东坡写过《豆粥诗》,杨万里用梅瓣焚香煮粥,并吟过清雅的《梅粥诗》。范成大诵出对“生姜桂皮粥”的赞美,黄庭坚则道出吃“茯苓粥”的欢欣。至于养生有术的陆放翁,则更是“只将食粥致神仙”了。

    古代医家与粥

    文人墨客们喜粥,医家们更是寓药于粥。药粥是祖国医药学遗产的瑰宝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有关医药学的帛书竹简中,就载有“火齐粥”、“青粱米粥”等药粥方,是我国有关药粥的最早的文献记载。用适量的中药与适量的米谷配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煮成的粥,既可以预防疾病,又可以做生病后的调养,有的对疾病还有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用中医食疗的观点来看,药物与米谷配伍煮粥,相须相使,起到了协同作用而提高了疗效。清代医家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对药粥的医理做了详细的阐述:“米虽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粥疗简便易行,配伍灵活,易于被百姓所接受。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或清补,或润下,或淡渗,或固涩。药粥的理论是基于中医学“脾胃是后天之本”的脏腑理论和扶正祛邪的治则之上的。历代中医古方书中,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的《圣济总录》、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有药粥方。清代医家中,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将粥称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另一位中医老年病专家曹庭栋也极力推崇以粥养生,他指出:“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他的《养生随笔·粥谱说》中列各类粥方一百种,汇聚了疗脏腑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多种性味功能各异的粥疗佳方。, 百拇医药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