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546386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指南(试行)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0日 健康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

    riameningitidis,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常

    在冬春季节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发病亦

    增多。根据Nm群特异性抗原-荚膜多糖的不同,一般将Nm分为13个血

    清群,其中以A、B、C三群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人感染Nm

    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其主要临

    床表现为突发性高热、头痛、呕吐、皮肤和黏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

    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少数病例病情严重,病程

    进展快,救治不当易导致死亡。尽管Nm感染性强,但它对外界的抵抗

    力较弱,在外环境中存活能力差。

    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生5

    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

    /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展

    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

    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我国以

    往的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近些年B群和C群有

    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个别省份先后发生了C群Nm引起的局部流行。

    为加强流脑的防治工作,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流脑疫情的处

    置能力,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

    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流脑防治指南。流脑

    的防治采取以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接种、加强监测、早发现病人、积

    极隔离治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报告与监测

    (一)疫情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流脑作为乙类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流脑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任何临床诊断为流脑的病

    例(疫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

    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