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4年第23期
编号:10573011
骨传导材料及其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第23期
1目前合成骨传导材料的应用,2胶原作为骨传导材料,3非生物性的骨传导材料,参考文献
     骨传导是用来描述多孔材料植入骨内(骨旁)时所观察到的一个三维过程。毛细血管、血管周围组织和骨祖细胞逐渐长入材料的孔隙中,并在其表面形成新骨,使材料与周围骨愈合。这个过程的典型特征是:首先,新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材料的孔隙,然后,新骨逐渐形成。

    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应当满足下述几个要求:植入体内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手术中易于修整以使其轮廓与不同形状的缺损相匹配;在必要的时候材料本身可提供机械支持;最重要的是植入物应能以相对较低剂量的诱导因子引起最优的成骨活动,可促使血管及间充质细胞迅速侵入材料而与吸附在其上的诱导因子接触。此外,在新骨的生长过程中,材料应逐渐被改建和吸收,而最终从植入部位消失。骨传导材料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只是一个被动的支架,为骨和纤维血管组织的长入提供引导。曾经因为其具有骨传导性质而认为此种材料的化学结构有生物活性。经过一系列的材料植入实验后,人们完全了解了骨传导的过程,广泛认为它们具有松质骨移植物的性质。但是,引导周围组织的长入、决定愈合是否完全并且影响支架内新组织形成类型的各种因素还不是很清楚。

     1 目前合成骨传导材料的应用

    为了避免因采集自体骨而引起的外科并发症,人们逐渐研制出多种多样的骨移植替代物。这些新材料均模仿松质骨的结构,期望在物理上、化学上模拟出松质骨的性质。

    1.1 羟基磷灰石 合成磷酸钙材料在孔隙率和结构上与松质骨相近,降解率可通过改变基本的化学组成来调控,最常用的是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的分子式为Ca 10 (PO 4 ) 6 OH 2 ,晶体为六边形或假六边形,孔隙率和结晶度可通过改变钙-磷比和磷酸盐含量来控制。一般来讲,钙-磷比越高,磷酸盐含量越高,含氟越高,钙化组织沉积越稳定,常规钙-磷比为1.67或1.5。

    早期羟基磷灰石合成用烧结法,温度在1100℃以上,烧结羟基磷灰石生物降解性差、修整困难,现已很少使用。人体骨中以有机基质Ⅰ型胶原为模板,限定矿物晶体形核的位置和生长的空间,而含量极微的某些非胶原性蛋白如骨涎蛋白则可作为形核的引物并规范矿物的取向,这使得骨中具有磷灰石结构的矿物相晶体大部分处在原胶原分子间的间隙区,尺寸在纳米量级,晶体c轴择优取向平行于胶原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ano-HAp/Collaˉgen,nHAC)是将2~10nm羟基磷灰石晶体均匀分布在Ⅰ型胶原纤维当中,不仅成分与骨基质主要成分相同,超微结构、孔隙率、孔隙直径也与正常骨相似,所以是一种仿生骨替代材料。制备采用提纯并去抗原的Ⅰ型胶原为模板,在钙-磷盐溶液中调制矿化而获得的复合材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