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574534
中医研究治疗积滞的动态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12期
1对证的研究治疗,2针对症的研究治疗,3临床科研成果,参考文献
     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对积滞病证的定义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所致,以小儿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病。积滞病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方法较多,亦有侧重于治疗某一症状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对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研究、治疗综述如下。

    1 对证的研究治疗

    1.1 内治法 杨秀婷等 [1] 认为调节饮食是治疗积滞证的重要方法,药物可以起到消导积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通过治疗小儿积滞100例进行总结,轻症以保和散(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茯苓、陈皮、连翘、半夏、谷芽、枳壳、厚朴、内金、砂仁、莱菔子、槟榔)合服升降散(大黄、僵蚕、姜黄、胆南星、竺黄、冰片),婴儿0.5~1g/次,幼儿1~2g/次,学龄前儿童2~3g/次,学龄儿童3~4g/次。保和散与升降散的比率为2∶1,每日服用2~3次。病程较长或症状较重的患儿采用汤剂治疗,以香砂枳术丸和枳实导滞丸化裁,基本方药:枳实、白术、木香、砂仁、茯苓、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大黄。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全部治愈。张纲等 [2] 阐述了梁宗翰老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经验,梁老认为小儿积滞初起除可见有厌食纳呆、夜卧不宁或呕吐酸腐、便下臭秽等乳食积滞、脾胃不和的证候外,每多兼见头汗蒸蒸及舌苔垢腻等挟湿挟热之症,此时治法尤妙在以消食导滞为主,而佐以辛温芳宣及苦寒清降之品,常用药如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莱菔子、藿香、佩兰、草豆蔻、黄连及莲子心等。久病常因脾弱运艰而致积滞内实,然积滞既久,或因蕴热偏盛而损及脾阴,或因停湿偏盛而困及脾阳,故又每日邪滞之实而并发正气之虚,此时治法,既去积滞内实之邪,又扶偏虚之阴阳。滞热伤阴者,益消食清热而益脾阴为主,药用谷芽、莲子心、黄连、石斛、麦冬、天花粉等;滞湿困阳者,宜化滞行湿而扶脾阳为主,药用谷芽、茯苓、白术、党参、肉豆蔻、灶心土等。柏世媛 [3] 介绍了卓权治疗小儿积滞的经验,卓老中医认为积滞以食积、虫积多见。食积多为虚中挟实证,常见于无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婴儿,出生后全靠人工喂养,且年轻父母又无哺育经验,饮食无度,加之小儿脾胃不健,运化力弱而致食多积伤。虫积以实证多见,但虚实夹杂亦常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