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057508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11期
1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原理与方法,2肝脏DWI的量化分析,3肝脏DWI-EPI技术临床应用价值,4肝脏DWI-EPI技术的限制与展望,参考文献
     在高科技发展的21世纪,影像医学正迎来从大体形态学水平向微观功能成像水平发展的新纪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就是一种在分子运动水平上,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的无创性功能成像,是目前对微血管灌注和弥散效应进行活体定量研究的最佳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1] 。随着快速成像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抑制或减弱了生理运动伪影,使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在腹部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并且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

     1 肝脏弥散加权成像原理与方法

    1.1 磁共振弥散成像原理 弥散是指组织中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表现为高浓度区分子向低浓度区的弥散分布,单位是mm 2 /s [3] 。这种分子自由弥散运动是磁共振弥散成像的真正物理基础,但这种弥散运动在常规MR成像序列中呈广泛分布,相互干扰无法构成图像的对比。然而,在梯度磁场下,弥散运动分子中的质子依磁场梯度随机移动,以不同频率自旋,以致质子回波时不能再聚焦,产生不一致的相位位移,导致信号衰减,从而构成磁共振弥散图像的对比 [3~5] 。因此,通过对成像序列的设计,可以将弥散运动

    对MR信号的作用突出出来,对组织内小分子弥散进行测定,将宏观流动相位位移成像原理应用于显微水平弥散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沿着施加弥散梯度方向上生理组织中所有的微小运动均敏感,分子弥散运动可引起自旋质子的失相位,造成DWI上的信号丢失,并且随着梯度磁场强度的增加,对弥散也更加敏感,但亦增加了信号衰减。弥散梯度的强度由梯度场场强、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即所谓的梯度因子(gradient factor)决定,用b值表示,又称弥散敏感系数 [6] 。

    1.2 磁共振弥散的测定 在物理学中,水分子弥散的平均位移平方随时间呈线性增加,按爱因斯坦方程,平均位移平方(X) 2 与弥散系数(D)的关系为(X) 2 =2Dt,t为弥散时间;而在活体组织中,由于存在阻碍分子弥散的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以及隔室效应、细胞水化层的存在,弥散时间不再遵循爱因斯坦公式,平均位移平方不再与弥散时间呈线性关系,弥散系数随时间延长越来越小。

    在DWI成像中,一方面,被检查者的任何运动均可影响DWI信号,如肢体移动、动脉搏动、组织颤动、呼吸和(微)循环(灌注)均可产生类似于真正的弥散效应,即增加D值,因此这种弥散图像实际上包含一些与体系不相干运动的图像;另一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7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