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4年第9A期
编号:10575628
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9A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儿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耐受力差,在生病需要输液时不但要承受肉体痛苦,精神上也受到较大创伤。特别是一些患儿在以往治病中对“打针”有着痛苦体验,更是增加了恐惧心理而表现为不配合治疗。因此,做好门诊输液患儿的心理护理,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大有帮助,现就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患儿主要心理问题

    1.1 陌生、恐惧 特别是初到医院的患儿,离开家庭的熟悉环境,接触到穿白大衣、戴口罩的医护人员,及周围正在输液的其他患儿的哭闹,使患儿普遍感到恐惧不安,表现为大声哭闹,不配合治疗等。个别幼儿甚至要求立即回家。

    1.2 紧张、焦虑 患儿的恐惧和哭闹,常会引起家长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怕护士不能一次穿刺成功,自己的孩子受苦,个别家长甚至要求高年资的护士为他们的孩子注射。同时,由于担心孩子的病情也加重了家长不安的心情。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面带微笑,表情亲切自然,精神饱满,服饰整洁,以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患儿及家长。要加强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体谅家长紧张的心情,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2.2 熟练运用无痛操作技术 在穿刺时,要掌握无痛操作技术,注意分散患儿注意力,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在操作过程做好查对工作,忙而不乱,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熟练的无痛操作技术也是一种综合性非语言交流,也能有效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2.3 根据不同年龄患儿心理特点,因人施护

    2.3.1 婴儿期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 此期患儿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母亲的强烈依恋,最需要母亲的拥抱和爱抚。护士可安排由母亲抱婴儿进行穿刺,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指导患儿母亲与患儿眼神交流,平伏患儿的恐惧不安。并可用温柔体贴的语言满足其心理需要。穿刺时患儿的大声哭闹和强烈抗拒可使家长紧张不安,有个别甚至因孩子受苦而陪着落泪,对此期患儿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注射成功后,交待家长保护好穿刺部位。婴幼儿不会用语言表达感受,在输液中护士应加强观察,从患儿的动作、情绪、表情、姿态等细微变化中了解患儿的需要,确保输液顺利进行。

    2.3.2 幼儿期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 进入幼儿期的患儿,已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保护,其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加强,改变过去完全依赖别人的状态,他们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对护士“打针”有些表现出反抗行为:如用脚踢,用口咬,用手打医务人员等来表达强烈不满,但此期患儿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护士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多采用鼓励、表扬方式,尽量使他们能主动配合治疗。取得患儿配合后应用熟练的技术,尽快一针见血完成注射。在注射失败时应向患儿及家长致歉,并请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注射,以满足患儿及家长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2.3.3 学龄期儿童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 学龄儿童智能发育日趋完善,理解能力增强,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大多数学龄儿童已在幼儿园或学校学习,控制能力和调节自己行为与活动的能力增强。护士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多关心患儿,多与患儿进行语言沟通,需要患儿配合的动作(如握拳、松拳)应作好解释和必要的指导,完成操作后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等,充分调动其参予、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在滴注过程中加强巡视,经常询问、了解患儿需要,并可根据条件和需要,在输液室放些卡通片或其他少儿节目,分散其注意力,体验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3 体会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也是医院的第一线,门诊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门诊小儿的输液,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护士应掌握相关心理护理知识,按不同年龄因人施护,体验“以人为本”的护理宗旨,保证静脉输液的顺利完成,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收稿日期:2004-06-15)

    (编辑海 涛)

    作者单位:526300广东省广宁县卫生学校, http://www.100md.com(卢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