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578372
急性冠脉综合征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89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组)34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组(B组)30例和非冠心病组(C组)25例,于入院24h内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患者血清CRP浓度。结果 A组患者CRP的浓度较B组、C组明显增高(P<0.001),B组、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CRP水平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监测指标。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性反应,在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起保护作用,但当损伤持续存在时应答性反应则可能演变为过度的炎症,并促进斑块的形成。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 [1] 。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已被许多研究认识到,其为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在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CRP是机体炎症反应精确客观的指标,本文对CRP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01年5月~2003年5月住院患者89例,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59±11.4岁,范围48~75岁。所有患者均为心内科住院患者,入院时均有心前区疼痛或胸闷不适。冠心病入选根据1979年WHO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标准 [2] 。不稳定心绞痛入选根据Braunwald标准 [3] 。急性心肌梗死(AMI)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和血清酶学检查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AMI标准。部分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明确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急慢性炎症性和免疫性疾病、出血、近期手术或创伤均除外。分为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组)34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6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心病组(B组)30例;非冠心病组(C组)25例,其中C组均冠脉造影正常并有明确的出院诊断:颈椎病9例、心脏神经官能症4例、高血压病12例。

    1.2 方法

    1.2.1 CRP测定法 采用乳胶凝集法,通过Doude Behring公司CRP试剂盒行血清CRP浓度测定。该方法测定得正常CRP浓度波动在0~5mg/dl。

    1.2.2 标本的采集 采集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清晨空腹血,并在2h内分离血清进行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0.0(Statistics Social Science)for Windows处理。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血CRP浓度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1)或t检验(表2)。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组间血清CRP浓度比较显示:A组患者血CRP浓度较B组显著增高,P<0.001,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C组之间血CRP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之间血CRP浓度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2。

    表1 3组间血CRP浓度检测值比较 (略)

    注:A组与B组之间P<0.01;A组与C组之间P<0.001;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表2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CRP浓度比较 (略)

    注:P>0.05

    3 讨论

    C-反应蛋白最早于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首先发现。1941年Abernethy和Avery又进一步确定它是蛋白质,称之为C-反应蛋白 [4] 。CRP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正常值在10mg/L以下,平均值约为3.5mg/L)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梗死时此蛋白会明显升高。CRP的浓度与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可反映机体内炎症的程度。此蛋白具有激活补体调节免疫等作用,它是由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肝脏合成的。CRP的半衰期约24h,其血清含量在肝功正常时依赖于炎症细胞激活程度和细胞因子的含量 [5] 。并在损伤的6~8h内,血清CRP量迅速升高,在48~72h达到高峰。目前临床对炎性细胞的活化程度测量难度较大,但CRP的测定相对较容易,故被广泛采用来反映机体炎性细胞活化的程度。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及ST抬高/Q波心肌梗死,它是两种临床上最常见的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之一。另一种则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已经通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界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细胞、紊乱血流和血管壁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以高度特异性的细胞分子反应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6] 。大量病理研究提出炎症过程中内皮功能下降是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内皮损伤使某些特异性的分子释放,促进单核细胞和T型淋巴细胞粘附、迁移并积聚,这些细胞一旦进入内膜下,单核细胞即变为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和少量的T型淋巴细胞构成脂斑,此为粥样硬化的早期斑块。随后,内皮功能进一步下降使之对血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强,通透性增强,另外,内皮功能障碍表现出促凝特点,并产生一系列的血管活性分子,生长因子和细胞介素,如果损伤性刺激或入侵因子不能被有效中和、清除,炎症反应过程就会继续,形成中等斑块。这种过度的炎症反应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积聚,使斑块增大,这些细胞的激活引起细胞因子、水解性酶、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的释放和加重动脉的损伤,并最终促进局部坏死。目前认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根据病人的胸痛发作的性质、时间以及心电图和血清酶的改变而诊断。其冠脉内血流显著减少或中断,从而心肌缺血甚至坏死性改变,已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破裂的内因 [7] 。综上所述,炎症细胞(T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在粥样硬化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并通过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聚集-刺激因子和氧化型LDL诱导这一过程。而CRP正是由这些细胞因子刺激肝脏合成的。炎症标记物为理解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而在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CRP是机体最敏感的蛋白质之一,并且是机体炎症反应精确客观的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过程中,CRP可能是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 [8] 。本文结果显示:ACS组血CRP浓度明显高于B组、C组,而B组、C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炎症反应是AC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血清CRP浓度作为最常用的炎症反应检测指标,其定量测定在ACS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预测和评价冠心病危险程度的检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陈纪林.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动向.中国循环杂志,2001,16(3):163.

    2 Nomenclature and e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Report of the Joint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standardization of clinical nomenclaˉture.Circulation,1979,59:607-609.

    3 Gersh BJ,Braunwald E,Rutherford JD.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Braunwald E,editor.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5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1997,1289-1365.

    4 沈霞.C-反应蛋白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3(2):95.

    5 Zaman AG,Helft G,Worthley SG,et al.The tole of plaque rupture and thrombosis in coronary disease.Atherosclerosis,2000,149:251.

    6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N Engl J Med,1999,340:115-126.

    7 徐成斌.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他丁类药物早期应用的益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3):129.

    8 张新军.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测因子。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73.

    作者单位:100007北京市第六医院心内科

    (编辑江 风), http://www.100md.com(郭宏怡 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