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4期
编号:10579086
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CT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4期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我院经CT扫描及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先将其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症CT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46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3.29:1;年龄范围23~83岁,平均(47.5±15.8)岁;临床表现均有腰腿痛病史,其中11例具有明确的外伤史,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2例患者有腰骶部及下肢感觉异常,表现为麻木或灼热感;疗程1天~4年不等,平均(251.9±52.3)天。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Sytec1800plus平扫机。患者仰卧、屈膝、臀部垫高以减小扫描架倾角。扫描参数:120kV、60mA、5s,层厚:5mm,层距:3~4mm,根据需要增加2mm薄层扫描。常规扫描L 3/4 、L 4/5 和L 5 /S 1 椎间隙,根据病史和体征,部分病例加扫L 1/2 和L 2/3 椎间隙,每个椎间隙扫描3~5层。骨窗和软组织窗摄影,数据测量以软组织窗为准。60例患者均经CT确诊及手术证实。

     2 CT表现

    2.1 直接征象

    2.1.1 累及椎节 L 1/2 椎间盘0节,L 2/3 椎间盘2节,L 3/4 椎间盘9节,L 4/5 椎间盘35节,L 5 /S 1 椎间盘32节,其中1个节段2个部位椎间盘突出2例,共78节80个部位椎间盘突出。单节段受累44例,双节段受累14例,3个节段同时受累2节。

    2.1.2 限局性突出物形状 有冢形、丘形、乳头形、不规则形等 [1] ;CT值54.7~98.9Hu,平均78.2Hu;突出程度3~22mm,平均7.4mm。

    2.1.3 突出类型 依据椎间盘限局性突出的位置,将其分为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和侧前型四种类型,其中中央型29节,外侧型23节,远外侧型22节,侧前型6节。有13节伴有疝出物脱垂,其中中央型5节,外侧型8节。

    2.2 间接征象

    2.2.1 硬膜外脂肪间隙改变 53节表现为硬膜外脂肪间隙狭窄,消失;4节表现为同侧硬膜外脂肪间隙增宽,其中中央型26节,外侧型20节,远外侧型11节,侧前型0节。2.2.2 神经根改变 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神经根增粗;神经根粘连、湮没,中央型16节、外侧型20节、远外侧型18节、侧前型0节。

    2.2.3 硬膜囊改变 表现为受压变形,由于疝出物形状和部位不同,可为脐凹形、半月形、舟形等共55节。其中中央型24节、外侧型22节、远外侧型9节、侧前型0节。

    2.2.4 侧隐窝改变 表现为侧隐窝狭窄和填塞共54节,中央型15节、外侧型22节、远外侧型17节、侧前型0节。

    2.2.5 椎间孔改变 表现为椎间孔狭窄和填塞共45节,中央型9节、外侧型15节、远外侧型21节、侧前型0节。

    2.3 合并症 椎间盘膨出39节,椎间盘退变伴真空现象9节,椎间盘膨出伴钙化19节,黄韧带增厚10节,小关节突肥大26节,骨性椎管狭窄5节,腰椎体滑脱3节,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节。

     3 讨论

    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为进行性,贯穿终身。由于这一病理变化导致椎间盘弹性和抗压力的能力下降。轻度、反复的挤压损伤使纤维环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形成薄弱处,最终髓核从薄弱处突出。本组资料显示,男性较女性好发,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可能与男性多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矿山井下工作)和椎间盘退行性变有关;好发于L 4/5 和L 5 /S 1 椎间盘,分别占总数的45%(36/80)和41.25%(33/80),这可能与L 4/5 和L 5 /S 1 负重有关。对于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各家文献报道不尽相同,但大致都以椎间盘疝出物突出的方向为主。本组病例共分为四型,即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和侧前型,前两种为椎管内型,占65%(52/80);后两种为椎管外型,占47.5%(38/80)。该组分型解决了其它分类方法中存在各种类型互相交叉的问题,也能够大致反映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所导致的病理和临床后果。中央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中部主要对硬膜外脂肪间隙和硬膜囊形成压迫;外侧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内一侧,未超过椎间孔内口,主要对硬膜外脂肪间隙、硬膜囊和神经根形成压迫;远外侧型椎间盘疝出物位于椎管以外,主要引起椎间孔狭窄和一侧根神经受压;侧前型椎间盘疝出物本身不引起压迫症状,但由于椎间盘的外1/3有神经分布,亦是腰痛的原因之一 [2] ,所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椎管狭窄程度并不呈正比,椎管狭窄程度受疝出物大小、硬膜囊大小、韧带厚度、关节肥大和椎间盘膨出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脊柱侧弯和曲度过大,使扫描层面与椎间盘不平行,有可能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误诊;对游离型椎间盘因受到平扫CT机扫描范围的限制,亦可能造成漏诊,但近年来随着螺旋CT容积扫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缺陷。可见,CT尤其是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疝出物的形态、大小和程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亦可以清晰显示各种并发症和准确评估椎管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信的依据,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殷好治.腰椎间盘退变809例CT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1:82.

    2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659.

    (编辑林 嘉)

    作者单位:400704重庆市北碚区天府矿务局总医院, 百拇医药(王义辉 付 国 颜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