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5期
编号:10580990
中医药防治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5期
2临床应用,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中医药对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亦取得一定成果,但动物实验居多,机理及临床报道较少。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再灌注损伤防治机理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病机研究近年来,众学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从中医理论对其病机及治疗的探讨却较少,大多学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死)急症诊疗规范中对其病机的分析 [1] 。其病机责之于“本虚标实”。本虚者,因年迈体衰,先天禀赋不足,情志所伤,劳逸失调引起的心之阴阳气血不足;标实者,情志刺激,膏梁厚味,寒邪引起气滞、血瘀、痰阻、寒凝阻塞之心脉络而致。张东等 [2] 把其病机归为以下三条:(1)亢则害承乃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肌缺血期既已酝酿形成,由于血栓的阻塞,继之而来的气血不能通畅。气被阻遏反激其冲破开通之性,被郁遏愈久,其被反激的冲破之性愈强。因此作为人体自身代偿能力的一种表现,在缺血期形成了:一方面气被阻遏而不通;一方面因久郁而使其冲破之势酝酿形成的基本病机。气因郁久而亢,继而冲泻开破之性与中医认为的郁而化风相类似。(2)因实致虚,损伤正气。气被阻遏最后冲泻而发,这一过程是以耗伤正气为代价的。倾泻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正气损伤的临床表现。(3)痰瘀互结、络脉痹阻、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利,水液代谢也受到影响。水液留聚,在细胞内形成“水肿”或“痰饮”。在细胞水平可见到再灌注后爆发性细胞内肿胀及间质水肿。导致使微血管的血流变缓,甚至造成无再灌注现象。微血管类似于中医的络脉,络脉痹阻,心肌细胞失于濡养,进而加重了心肌损伤。其对病机的研究为中药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医药防治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临床应用

    2.1 中药丸、饮、汤剂 郝玉明等 [3] 观察麝香保心丸(麝香、人参、苏合香、蟾酥等)对AM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红细胞钠泵活性、超氧歧化酶(SOD)有所提高,LPO有所减低,其机制与抗脂质氧化有关。王虹等 [4] 观察曲美他嗪伍复方丹参滴丸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球囊扩张时及PTCA治疗过程中瞬时心肌缺血和缺血后再灌注的预防性干预作用,结果发现曲美他嗪伍复方丹参滴丸组可以明显改善心肌供血以及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苏建文等 [5,6]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30例PTCA的患者进行术后监测,并检测血中SOD和MDA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PTCA术后服用四逆汤后心肌缺血程度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单纯行PTCA术者改善更为显著(P<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