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7646
与死神谈判的人们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2日 《健康时报》 2005.05.12
     在神经外科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不仅需要呼吸机和除颤仪,还由于大脑损伤和病变,脑部传导功能“短路”,陷入昏迷,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生还的希望不足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为了让这1%的生还希望得以实现,每时每刻在与死神“谈判”。

    1

    生死一线重症监护

    大脑对生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其危重程度也是其它疾病的患者无法相比的,这是因为,患者的其它器官功能也许完好无损,但由于司令部———大脑发生损伤和病变,造成中枢指挥不灵,所以轻者偏瘫失语,重者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4月14日,记者来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门内是一间大厅,走进去,可以听到护士对患者的轻声慢语,为患者做护理的扣背声和吸痰声。医生和护士的办公桌案设在大厅的中央,病床与病床之间用布幔隔开,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患有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包括神经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疾病重症患者。
, 百拇医药
    在每个患者的床头,放着先进的监护仪,上面可以同时呈现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液中氧气的饱和度、颅内压力等,这些数据图谱,闪现着患者的生命状态,捕捉着重症患者可能复苏的迹象。深昏迷患者无声无息,仿佛生命已经远去;浅昏迷患者也神志模糊、虚弱,如同溺水者奄奄一息。

    丹金秀和王军两位护士长向记者介绍每一位患者:一床,26岁的北京男青年小李,患高血压脑出血,昏迷,不停地躁动;二床是50岁的老张,颅内动脉瘤破裂深昏迷;三床是31岁、来自山东的杨女士,为脊髓静脉畸形、截瘫的浅昏迷患者;四床,来自河北的孙女士,为脑垂体瘤……

    22岁保安小罗,是因为训练时发生意外,颅脑撞伤,两位护士正为他做护理,嘴里插着吸痰的管子,血色的痰顺着管子迅速流出……他们大多有“睁眼昏迷”的症状,眼睛会眨动和转动,跟正常人一样白天睁眼夜晚闭上,浅昏迷的患者听到呼唤时,还能有轻微的“嗯嗯”声和哭声,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反应。

, http://www.100md.com     2

    呼唤,让生命归来

    神经外科主任凌锋从国外带回了一个新理念:呼唤式护理。它的含义是,把每一个深昏迷的患者都当作有知觉有反应的人,无论监护和查房,都呼唤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谈。

    护士长告诉记者,呼唤式护理还包括利用声光色对患者进行促醒,如播放患者从前最喜爱的音乐,将患者家庭的照片和祝福的礼物挂在房间显眼的地方;注意调节室内光线,白天拉开窗帘,晚上把窗帘关闭。这一理念的采用,改变了过去视深昏迷患者为无知觉而不与之交流的护理历史。

    护士长告诉记者,凌锋经常告诉她们:“一定要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念:他们是活人,只是在睡觉。”从她们对患者的呼唤用语,记者感到,她们给患者传递的是亲人一般的温暖:“给你打针了,可能有点儿疼,忍一忍就好。”“给你吸痰了,我的动作会很轻,请你配合一下……嘿,你真棒!”“你今天比昨天好多了,你家里人看见了会特别高兴。”……无论打针、吃药,还是吸痰、擦背,护士们都是不停地用这些看似无用的语言跟昏迷的患者说话,如果不小心动作重了,就对患者说:“对不起,弄疼你了吧?”这些话,护士们也许已说过上千遍,但每说一次都特别亲切、真诚,正是这些平凡的言辞,召唤着一个个迈向死亡之门的患者远道而归。
, http://www.100md.com
    王军给记者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14床患动脉瘤的患者小杨,昏迷了快一个月,护士每天喊他的名字,给他做护理,他都没有任何反应。突然有一天,当轻轻地叫他时,“他竟然睁开了眼睛看着我,像从梦中醒来!”王军说,“我把手放在他的手心里说:小杨,你听懂我的话了吗?如果听懂了,你眨两下眼睛,他眨了两下!说明他真的在自我支配!我又说:你真听懂了,就握一下我的手,他真的握了一下,再问他能松开吗?他真的松开了!就这样,他苏醒了!”

    丹金秀告诉记者,她们的经验是,患者对家人的呼唤比对医护人员的呼唤反应大。有这么一件事,护士每天呼唤一位小名叫“贵宝儿”的患者,跟他说话,他一点儿反应也没有,但当他的妻子从家乡赶来,用乡音叫他“归抱儿”,竟看到他的眼睛开始眨动。从那以后,护士们将患者家人呼唤的录音,用耳机让患者听。年老的患者,就用老伴儿呼唤和聊天的声音;年轻的男女,就用他们父母的声音。

    3

    执业心声8个字
, 百拇医药
    这里的护士一般都是20岁出头的女孩子,这样年龄的女孩,在家里多半还要靠父母侍候,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她们为患者吸痰、擦身、处理大小便时,竟然没有半点畏难之色。而在这“没有半点畏难之色”的背后,是业务和心理上的反复训练,丹金秀告诉记者,护士给有知觉和苏醒后的患者喂饭是“力气活”,因为要尽量争取患者的配合。“一开始,每位护士都要经过一个喂患者时,自己不由得张嘴的下意识过程,为了克服这种动作,护士就在喂饭时带上口罩。直到自己不再出现这个动作为止。”

    决定重症患者生死的,是细节!护士判断一个患者可能复苏的方面包括:对交谈语言的反应:嘴唇是否蠕动和有无轻微的出声,对手部握力的反应,眼睛是否眨动和对光感的反应等。从护士长的讲述中,记者掂出了重症监护的份量:“刚才还是有知觉的一个人,一转眼,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表示已经死亡,因此,随时随地的观察、预防患者的并发症是最关键的工作。”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8个字高挂在监护室的墙上,也是发自每位医护人员肺腑的心声。
, http://www.100md.com
    4

    生死极限的重负

    对患者及家属来说,复苏是意外的惊喜,而对护士们来说,复苏的惊喜和死去的打击,是两个极限以不同的方式,给她们的心灵以重负。

    进入康复阶段的小董的家人,给护士们写下一副对联:“高超医术与医德,医病救命兼救家。”小董的复苏,用他自己的话说,命就是医护给捡回来的。他因脑干出血,深度昏迷。他的母亲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时面对不省人事的儿子,她只求医生和护士们:“让儿子能躺在家里,我能每天看着他,就行———说白了,给他留一口气儿就行!”一次为他吸痰时,护士发现董志微微地睁了一下眼睛,“他有希望了!”护士马上将喜讯报告给了护士长。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小董终于醒了!“那天正好是我60岁的生日,而他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今天是您的生日,得给您买蛋糕……我一下子就哭了!”王女士一面给记者讲述,一面擦拭眼角的泪水。
, 百拇医药
    进入康复阶段的小王,头部因意外撞击而导致颅脑损伤,曾深昏迷了一周,记者见到他时,他说:“要不是守在我身边的护士及时发现我有想说话的意识,不断地呼唤我,我可能就活不过来了。”丹金秀说:他刚被送到病房抢救时,作气管切开,气管里误吸的胃内容物、痰液、血,像井喷一样,一下子窜到了3米高的房顶,刚把房顶擦净,他的气管又往房顶喷了一次。“真不好意思,我当时控制不了。”小王诙谐地说。

    “每当把患者抢救或唤醒过来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往往不是高兴,而是如释重负———总算从死神手里又抢回了一个人!”一位护士这样告诉记者。

    生者有幸,死者何哀!当记者再一次来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时,小罗的病床上已经空空荡荡。“一个生命就这样从手边滑落了,我们的心灵经常要承受这种打击……”王军心情沉重地低着头:“在死神面前,我们有时真的是束手无策。尽管面对每一个患者,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每到这时,还是难以摆脱愧疚:我怎么就救不过来他呢?!”

    离开重症监护室的一瞬,记者回过头:丹金秀在收拾一个患者用过的护垫,王军在为一位沉睡的患者活动肢体,窗前一位护士,轻轻拉上窗帘,掩住垂垂暮色。安静的重症监护室里,护士对昏迷患者的呼唤在轻轻地、不断地回响……,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