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62795
在“伤痕累累的手指”背后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6日 中华女性网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绪、心理方面障碍的约有3000万人;而心理学家一项调查显示: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76%的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方面的书籍,家长普遍感到苦恼的就是与读中学的孩子交流……

    “自虐”在学生中占相当比例

    小宇是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有一种“怪癖”不仅让自己痛苦不堪,也令父母苦恼不已——特别喜欢咬手指,上课时咬,做作业时咬,甚至走在路上,在家独处时仍要咬……与她充满青春气息的容颜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她的10个手指长期伤痕累累,手指两侧和指尖好像少了一些肉。“咬的时候有点疼,但疼的感觉会让我很放松、很舒服,并有一种快感从心底产生……”小宇说,自己的这一习惯从读小学时就形成了,如今已读高中了,但仍然“乐此不疲”。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据有关专家抽样调查,像小宇这样明显带有自虐倾向的行为在学生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据了解,在小宇目前所在的班上,近40%的同学都有这类习惯。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的一位专家不无忧虑地说,这种明显带有自虐倾向的习惯是孩子发育过程中压力过大、心理郁闷而无处排遣的突出表现,如不加以重视并正确引导,长此以往,将铸成难以医治的心理、精神病变。
, 百拇医药
    翻开小宇的作息时间表,问题的症结便有了初步的眉目:小学时,每天6点起床,7点钟到校,上午四节课,下午3节课;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书包里又塞满了课外作业,仅这堆各科都有的作业,常常在晚上10点以前都做不完。而星期六是要正常上课的,双休日无端被挤占;即使星期天想放松一下也是奢望,因为父母在校外为自己早就安排好了音乐和英语兴趣班……到了初中和高中,这种校内、校外的节奏更加紧张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了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小学生每天保证10个小时,中学生9个小时。由此看来,这些孩子每天连起码的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该市某中学曾有一项调查,发现8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其中患严重焦虑的有12%左右,中轻度的占68%。

    心理学家们的看法是:在目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的过程中,学习压力的居高不下,必须试图从心理方面为其减压,这就要求家庭能够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温馨港湾,父母能真正肩负起引导、疏通、减压的重任。而一项调查却无情地表明: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绪、心理方面障碍的约有3000万人。对家长,不少孩子的感觉是“有代沟”、“难以沟通”;对孩子,很多家长又感到:“听不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 百拇医药
    家长作用不可低估

    代沟也好,障碍也罢,毕竟3000多万孩子的情绪障碍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尽快地改善这一局面已成为老师和家长必须首先要做出回答的课题。心理学者尹邓安的研究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尹邓安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高级心理教师,长期从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研究。他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初期的中学生更愿意以“不具姓名”的身份向外界表露心迹,也正是摸准了这一心理并采用“不具名”的办法,尹邓安收集到了上万张表露真实想法的“中学生字条”。在这些字条上,一句句充满疑惑的问题发人深思:“难道我们的价值就是上大学吗?”“我和男同学多说几句话有什么过错?”“父母有了外遇,我不知怎么办?”“在妈妈心里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诸如此类。“这个阶段的学生,心中藏着太多的问号,递纸条是他们最易接受的方式”,尹邓安进而分析了孩子们这种“不具名”的偏好:“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学生们为何要用匿名字条倾诉心中的疑惑与苦恼?主要是有四怕:一怕别人知道内心的秘密,二怕老师追究,三怕同学取笑,四怕信息反馈给家长。”
, http://www.100md.com
    正是这些“来路不明”,却又情真意切的字条,使尹邓安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有了研究、剖析的可靠依据。进而的研究发现,目前,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占15%以上,这些数据都远高于学生认为与老师有矛盾的1.7%的比例。这表明,孩子心理障碍的形成与疏导,关键在家长。

    由此,尹邓安对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令他吃惊不小:76%的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方面的书籍,家长普遍感到苦恼的就是与读中学的孩子交流。在与中学生和家长的直接接触中,尹邓安总结出了双方之间矛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忽视孩子其他素质的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二是家庭不和睦,孩子与父母一方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往往是害怕孩子在外面学坏了,而忽视孩子接触社会、增长见识的需求。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向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 http://www.100md.com
    “U”型理论的底部更应关注

    同时,尹邓安还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家长与文盲家长更懂得怎样与孩子相处。前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明白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后者因为缺乏知识而十分尊重知识,更能理解孩子。而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最不易与孩子进行交流,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结果就会产生分歧。这就是尹邓安研究得出的“U”型理论,把“U”从中分段,上面左边一部分代表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右边则是文盲家长;“U”的底部表示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位于“U”型底部的学生家长所占的比例目前最高,而这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却最突出。“态度决定出路”,尹邓安认为,只要家长态度温和、方法适当,大部分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不切实际的意愿强压在孩子身上,在与孩子沟通时,用心设计出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等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便无以克服这一矛盾。但心理学者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教育方式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轨的过程中,家长完全是可以主动而有所作为的,那就是,父母要与学校携起手来,做“素质教育”的“润滑剂”和推动者。(张清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