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编号:10568612
《内经》阴阳消长理论探讨
http://www.100md.com
     金光亮 贾鸿宾 丁世芹

    关键词 阴阳消长;《内经》

    中图法分类号 R226;R221

    阴阳消长是我国古代阴阳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的基本关系之一。《内经》全面地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阴阳消长理论,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并用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学术观点。本文试就《内经》关于阴阳消长认识及其意义加以探讨。

    1 阴阳消长观念溯源

    阴阳消长在阴阳观念的奠基之作《诗经》等中尚未涉及,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方有明确的认识〔1〕。如《墨子.天志中》:“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开始把阴阳与四季联系起来,并提出阴阳是天地最根本的道理,四季是阴阳消长最根本的法则。《管子.四时》:“然则春夏秋冬将何行?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阴,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土生皮肌肤……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将春夏秋冬与五行五方以及生物的育长收藏、气候的风热阴寒、人体结构等对应起来,初步揭示了人体与自然四时的内在联系。《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节也。”明确认识到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和由此而造成的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庄子.则阳》:“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指出阴阳消长是由于阴阳之间相生相克引起的,说明消长是阴阳自我运动的规律之一。《庄子.知北游》:“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认识到阴阳在四季的消长运行是一种有序的过程。《易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中则昊,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认为日月的往来、寒暑的更迭是自然的规律,而且人事、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服从消长规律。《吕氏春秋》则系统地把一年中的阴阳变化按十二纪详细描述,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纪,把阴阳消长与年周期联系起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夫阴阳、四时、八节、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指出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是阴阳家的基本学术思想。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对阴阳消长规律的认识已经十分明确,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但他们对阴阳消长的认识主要是在自然、社会等方面,较少涉及到生命活动现象。
, 百拇医药
    2 《内经》对阴阳消长理论的认识与应用

    《内经》基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观点,在继承前述诸家认识的基础上,将阴阳消长理论运用到对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认识之中,从四时和昼夜阴阳消长方面,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治预防。

    就四时而言,《素问.至真要大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认识到阴阳二气有多少盛衰的不同,随着四季的推移,阴阳的变动呈现消长变化。《素问.诊要经终论》:“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头;十一月十二月,冰覆,地气合,人气在肾。”这是以两个月为一阶段论述天地阴阳之气在一年中的消长盛衰规律,与前述略有不同,但人气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相应关系则一致。《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自然阴阳之气随着四时而上下,人的脉象与之相应,呈现春规夏矩秋衡冬权的浮沉变化,由此可据脉象与四季相应与否来判断疾病,推断死期,将四时阴阳消长理论直接运用于临床诊病之中。《素问.水热穴论》:“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故取络脉分肉间”,“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故取盛经分腠”,“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故取合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根据四时五脏阴阳之气的盛衰消长来决定针刺的部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的命题,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四时而生活起居,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否则就会导致五脏功能障碍,发生疾病。
, 百拇医药
    就昼夜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均论述了自然阴阳之气在一昼夜中的消长规律,人亦如此。《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夜间阴长而阳消,阳气尽阴气盛故寐;昼日阳长阴消,阴气尽而阳气盛故醒,是用阴阳昼夜消长规律解释人寤寐的生理现象。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还详细地论述了疾病在一日之中的变化规律和其机理,指出一日之中人体的阳气也同四时一样具有朝生、日中长、日入收、夜藏的周期变化,并用此阳气昼夜消长规律来解释疾病在一日中的轻重变化,提示治疗疾病必须遵循人体阴阳昼夜消长规律。

    3 《内经》阴阳消长理论的启示

    《内经》将阴阳消长理论应用到生命现象的阐释和医学理论的构建之中,对指导《内经》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也为我们现代研究中医学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百拇医药
    3.1 提示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性 中国古代哲人往往将时空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将物质世界的变化纳入到时间流逝的过程之中,并认为是时空的运动导致了自然与生命的规律性变化。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内经》将时序变化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使时间具备一定的属性《如阴阳、五行等)。由此确立了人体生理病理功能与时间的联系,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时间观念〔2〕。阴阳消长是阴阳二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因而关于阴阳消长的认识总是与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密不可分的,往往是以四季、十二月、昼夜等时间概念为标志来论述的,前代各家如此,《内经》也不例外。因此,所谓“阴阳消长”规律,其实质主要是以时空结合的观点来认识自然及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性。《内经》认识到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具有时序特征,人体的疾病也有相应的时序变化规律,因而《内经》用四时阴阳消长来归类藏象,认识疾病,指导诊疗,从而形成了《内经》的生命时间结构观念。生命的时间节律在《内经》中有许多论述,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运用于临床疾病防治之中。在现代医学中,对时间与生命、健康、疾病等的关系问题一直缺乏认识,只是在本世纪初时间生物学诞生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现已证实,时间节律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时间结构也是生命体的基本结构,任何时间节律的异常,都可引起人体疾病的发生,许多疾病也可导致人体时间结构的异常,表现为某种节律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内经》阴阳消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百拇医药
    3.2 揭示生命活动的有序性 《内经》认识到,春夏秋冬阴阳消长的规律在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变化与四时变化是同步的,由此提出“因时之序”的思想,认为人的活动要自主地服从四时之序的规律,否则即会为病。“因时之序”既揭示出时间季节的有序性,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有序性的反映,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时不可违”的立意所在。“因时之序”还包含着四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现代协同论思想。因为单独的每一季均构不成协同论中的有序,只有四季相互影响,作为自组织系统,才构成有序,才是《内经》所说的“因时之序”〔3〕,形成了生命有序活动的基本认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之常,但有春生才有夏长,春天生得充分,夏天的长才有足够的基础,夏与秋、秋与冬、冬与春之间的关系与此相类。因此《内经》主张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所谓“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等。也就是说,如果违逆一个季节的养生,不仅会造成与本季相关的病变,还会影响到下一季节乃至全年,其它时序如昼夜变化也是如此。提示研究五脏、研究生命活动应注意生命各系统之间的有序性关系。
, 百拇医药
    3.3 说明生命活动的恒动性 《内经》将“阴阳匀平”或“阴平阳秘”作为人正常生理状态的总特征,但从阐发阴阳消长的例证来看,其并非认为人体的阴阳是绝对静止的平衡状态,而是指出人体阴阳消长从局部分析是不平衡的,从总体来看则又是协调平衡的,即阴阳消长是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进行的,在总体范围上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与自然阴阳的变化相协调。这是人的生命活动适时地与天地阴阳周期性变化相适应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现代生理学稳态学说开始认识到,人体不仅可以对随机发生的、无周期性的、不可预言的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反应性稳态),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机体内部遗传性的周期测定或定时系统(生物钟),在预言发生的环境刺激到来之前,就预先调整生理系统的调定点,使机体可以最有效地准备反应,或在外环境变化之前即以最大效率激活稳态调节机制(预言性稳态)〔4〕。也就是说,机体生理功能随着时间发生着规律性波动。可以看出,稳态学说的发展,与《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关认识愈来愈接近,这不仅进一步说明《内经》阴阳消长理论具有科学的内涵,也提示了深入研究阴阳消长理论的价值。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金光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贾鸿宾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丁世芹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

    作者简介:金光亮,男,34岁,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杨学鹏.阴阳-气与变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

    2 程士德主编.中医时间证治学纲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

    3 江幼李.论《内经》的因时之序和因天之序.中医杂志,1996;37(9):521

    4 金观源,相嘉嘉.现代时间医学——生物钟与临床.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

    (1998-11-13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1999年 第18卷 第1期 Vol.18 No.1 199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