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辩证论治1
编号:10568696
诊法源流简论
http://www.100md.com
     蒋力生 刘春援

    关键词 中医诊法 分类 发展历史

    诊法,亦称诊候,即诊察疾病的方法。诊法作为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其内容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深化、提高,因而在中医诊疗发展史上,呈现出日益精进的历史轨迹。追溯中医诊法的源流,对于继承拓展中医诊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诊法起源很早。远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早期的诊法观念。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当时已能按患病的部位区分出至少20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口齿疾病的诊断,已达到比较细致的阶段。周代,随着对疾病观察的逐步深入,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以疾病症状为主要标志的症状诊断阶段。《诗经》不仅记载了几十种病名,而且还描述了多种疾病的症候。《山海经》细致地记载了40多种疾病,多数是以症状来命名的,如痹、风、疟、狂、惑、肿疾、腹痛、心痛、呕等。这和甲骨文中笼统地按身体患病部位来区分的所谓疾首、疾腹等相比,其诊断显然要具体、明确得多。《周易》亦记有“眚”、“眇”、“白眼”、“耳痛”等十多种内、外、妇及五官疾病。尤其是《豫》、《无妄》等卦,还出现了“贞疾、恒不死”和“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等有关疾病生死预断与指导服药的内容,扩大了诊法的范围。《周礼.天官》则明确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藏之动”,说明当时已能外从气色声音及官窍变化,内从脏腑功能的异常感受等多方面地结合起来对病人的疾病情况作出诊断和预测。这是有关诊法具体内容的较早的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代,以望、闻、问、切为主体内容的中医诊法已完全确立,著名医家秦越人,诊病“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能“言病之所在”,尤其擅长于诊脉、望色,历来尊为脉法之祖。与秦越人同时或稍前的医缓、医和等秦国医家,还能结合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六气四时等自然因素来诊察病证。秦汉之际,已经出现诊法专著。张家山汉墓简书《脉书》及长沙马王堆帛书《脉法》、《阴阳脉死候》,是现存出土的最早的诊法书。这些书中虽然没有四诊之名,但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四种诊法已广泛应用。尤其帛书《脉法》,开门见山地说“以脉法明教下”,结尾又称“脉之玄,书而熟学之”,强调脉法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必须认真对待,熟练学习。说明当时不仅已有较系统的脉法,而且有了传授诊脉方法与技术的教材。西汉初页,名医淳于意经公孙光介绍,拜公乘阳庆为师,“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创“诊籍”,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里居、病状等,成为后世书写病案的楷模。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当时还可能出现了以“诊法”命名的专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3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