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编号:10568558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途径(综述)
http://www.100md.com
     刘铜华 吕仁和

    关键词:糖尿病;作用途径;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871▲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上有悠久历史,其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并有一系列的理论与治疗方药,临床上确有一定疗效。近数10年来,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集中在重视降糖功效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以下就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途径作一简述。

    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的多途径性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分子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糖尿病遗传方式的多样性。表明单基因突变致糖尿病仅占约5%,糖尿病中95%为多因子病或称复杂病(complex disease)。有如下点:参与发病的易感基因多于1个,参与发病的易感基因作用不等,可分为主效基因及次效基因或微效基因;在复杂病中每个基因赋予个体易感性,其单独并不致病;易感基因分别作用于不同生物学途径或共同作用于同一生物学途径而对形态水平产生影响;复杂病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存在外显不全、表型模拟及遗传异质性的问题。此外,血糖水平是一种定量性状,将其作定性性状处理用于糖尿病诊断,任何一个分割点必然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问题[1]。
, 百拇医药
    糖尿病患者中,单由遗传因素或由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大部分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及/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或称复杂病,例如新分类中的Ⅰ型及Ⅱ型糖尿病。阐明各种类型糖尿病病因机制是进行病因诊断及充分防治的前提。血糖增高是多种遗传及环境因素正性或负性综合作用的后果。这些因素可能是通过共同或不同生物学途径影响中间性状,如胰岛 (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程度。例如,遗传基因缺陷可能通过对胰岛 (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过程、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及胰岛细胞再生能力等的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遗传基因缺陷亦可通过对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信号传递过程或间接通过对体脂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不足[2]。

    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②蛋白非酶糖化;③多元醇通道活性增加;④蛋白激酶C通路异常;⑤前列腺素代谢异常;⑥自由基的形成与清除失调;⑦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变等,这些学说均有其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依据,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但一般只能解释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的部分原因。因此,需要将多种有关学说结合起来,从总体上去认识,才能更为全面。
, 百拇医药
    综上可见,糖尿病大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及/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或复杂病,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外显不全、表型模拟及遗传异质性,亦即形成中医的体质差异、证型多样的临床特点,糖尿病的并发症研究亦表明,其发生与多因素相关或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增高是多种遗传及环境因素正性或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 中医药是通过哪些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近年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通过多种途径,而并非单纯降糖,增加胰岛素分泌,因为Ⅱ型糖尿病并不缺少胰岛素,而且现在认为胰岛素血症对机体是有不利影响的。中医药即使对降血糖作用的影响亦是通过作用于多个环节或靶点的,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2.1 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兰氏等[3]观察到益肾消渴方(人参、生黄芪、黄芩、泽泻、茯苓等)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与消渴丸相似的降低正常小鼠、大鼠血糖值作用(P,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