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辩证论治1
编号:10569146
浅论《内经》肥胖三分法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刘长波 陈如

    摘要:浅述了《黄帝内经》中肥胖分型原则,比较《内经》分型原则与现代医学分型原则的异同。认为《内经》肥胖三分法,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以“脂肪分布”作为肥胖病分型原则的一种科学分型方法,它比现代医学早数千年历史。同时,它也是分型与辨证相结合,疗效与预后相统一的分型法,在当今肥胖病学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主题词:《内经》; 肥胖/诊断

    中图分类号:R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00)02-0129-05

    肥胖病,是人体体重超常的疾病,是当今社会的常见和多发性疾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疑难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城市有10%~15%左右的发病率,而且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倾向[1,2]。虽然不断有化学减肥药物问世,但因明显的毒副作用而影响临床的使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瞄准中医药。我们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中医药防治肥胖病具有明显特色和疗效优势。在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蕴藏着防治肥胖病的丰富内涵,有些甚至具有先进性和预见性。本文试图就《内经》对肥胖的分型原则作一探讨。

    1 《内经》肥胖三分法

    《黄帝内经》肥胖三分法,首见于《灵枢.卫气失常》。原文曰:“人有脂,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肉坚,皮满者,脂。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即把肥胖病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等3种类型,它是中医肥胖病学的最早分型,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1.1 膏人

    膏人,依《内经》所言,其特点是:“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丹波元简《灵枢识.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可见,膏人肥胖的主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纵腹垂腴,且皮肤纵缓,肉不坚,质地绵软。膏人肥胖当属脂肪之肥,其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为主,故有“大腹垂腴”,局部皮肤纵缓,肌肤质地绵软。

    丹波元简《灵枢识.卫气失常》谓:“膏者纵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于脂也”。可见,“膏人”的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膏人肥胖与近代医学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膏人常见于“堆金积玉,腹若悬箕”的尊荣富逸之士。运动量减少,是脂肪在腹部积蓄的主要原因。

    1.2 脂人

    脂人,依《内经》所言“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肉坚,皮满”。可见,其人虽肥胖,但形体匀称,体形协调,没有某一部位的比例特别过大。其主要表现是:形体肥胖,虽肥而腹不大,各称其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3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