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难经类 > 黄帝内经 > 概述
编号:10622261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52期
     中国中医研究院 傅景华

    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自然之道与生命之道。《黄帝内经》与《老子》、《周易》论述的都是大道。大道是至高无上之道。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诸子百家,纵横八极。在那东方智慧光耀宇宙的时代,成就了人类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黄帝内经》的宏篇巨制诞生在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大智慧创造的蓝图。《黄帝内经》不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医学著作,而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坟雄文。《黄帝内经》不是认识的原始或初级形态,也不是朴素或自发阶段,而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人类认识的高峰。《黄帝内经》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光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

    《黄帝内经》之神与老子的心是相通的,《黄帝内经》之道与老子的道是相承的。老子论道,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大可包罗万象,无边无际;逝如流光飞过,无始无终;远则囊括时空,反则与物相反。无限过去,无限的有;无限未来,无限的无。无限的有无,是一个无限的时空,是一个无限的过程。道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对其中各种运动方式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描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相成,有无相生,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震撼古今,石破天惊。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中“天”的最高层次的含义就是“自然”。“自然”不是现代所称的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无限自在。自为始,然为终;自为因,然为果。从过去之始到过去之终,从未来之始到未来之终。从过去之因到过去之果,从未来之因到未来之果。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自始自终,无始无终。自然喻含着相互关系,喻含着相互作用,喻含着有无,喻含着无限,喻含着过程。在物质范畴,粒子为有,场为无;物质为有,反物质为无。在空间范畴,实体为有,空间为无;空间为有,虚空间为无。在时间范畴,过去为有,未来为无;时间为有,虚时间为无。一切都在相互作用之中,一切都在无限运动之中,一切都在有无之中,一切都是过程。

    《黄帝内经》囊括过程、枢机、结构领域,但以过程的描述、枢机的描述为主。景愈显而境界愈小,景愈藏而境界愈大。玄之又玄于天地之间,游行出入于万物之初。神气形相合实现生命的大一统,天地人相合实现自然的大一统。道气数描述自然过程、运动方式与相互作用,数序类描述作用方式、作用序列与类别同异,态势象描述变化方式、变化属性与表征显现。自然及生命过程中存在美与和谐,中和通标识相互关系的最佳态势。道在惚兮恍兮的微妙之中,气在无形无限的动静之间,数是宇宙演化的韵律,象是时空运变的光华……
, http://www.100md.com
    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等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概念范畴;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则属于二级概念范畴;摄生、诊道、治道、本草、方剂、针灸等,则属于三级概念范畴。于是,抛弃其基本概念范畴,曲解其二级概念范畴,替换其三级概念范畴,则成为使医道改弦易辙而与西医学接轨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认识《黄帝内经》就成为登堂入室、直通医道的惟一门径;重新认识《黄帝内经》就成为弃旧图新、感悟医道的反归捷径;共同认识《黄帝内经》就成为正本清源、复兴医道的根本途径。

    但是,认识《黄帝内经》,必如《移精变气论》所言:“去故就新,乃得真人。”不断抛弃已有的旧学,才能获得全新的医道。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不解决关于自然、生命本原及其时空层次的认识,不解决医道的认识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网络,实践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沿用近年来形成的现代“中医学”思路、观念、成见、方法和价值标准,必将误人子弟而使其误入歧途。所以,探索医道的原理及其运用,重新阐发上述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乃是教授《黄帝内经》生死存亡的所在。
, http://www.100md.com
    医道的实践目标在于生命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和谐。中医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道。《黄帝内经》推崇摄生的自稳、自调、自控、自生、自化与自和,而治道亦以促进其自稳、自调、自控、自生、自化与自和为目标。《黄帝内经》称摄生者为人,并将其分为与道同生的真人、通达于道的至人、顺从于道的圣人、符合于道的贤人。而称医治者为工,并将其分为“上守神”的上工、“守门户”的中工、“粗守形”的下工。

    摄生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调”。《上古天真论》以之区别摄生的层次,《四气调神大论》以之显示时空的效应,《生气通天论》以之阐述天人的通达。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从而有《八正神明论》中关于“形乎形”与“神乎神”的精彩描述。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宝命全形论》谓“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移精变气论》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玉版论要》则开门见山:“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潜心内视,自在如一,见微知著,出神人化,四通活法,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而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只是守门户之法。
, 百拇医药
    阴阳五行、三元六气、四象八卦,不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而是自然过程中最基本的数序。各类数序不是指具体的“物质”、“结构”、“功能”、“形态”,而是对相互作用方式的归类,也可作为我们认识自然和生命过程的至简至易。至简才能通用,从而可用以标识标定多维时空方式、多维时空态势、多维时空效应,于是可包括现代理论物理关于闭合空间、绝对空间、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运变的全过程,亦可完成对现代生命科学关于物质、能量、信息开放系统的统一描述。

    被解释成“组织器官”的五藏六腑,其实是关于最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的分类。所谓经脉网络,则展示了过程及枢机领域中神气游行出入与转输交会的壮丽图景(当然也包括了能量、信息的传递、反馈、协调、演化、控发等生命活动),而不是今人在实验室里千辛万苦地寻找的结构性“气血远行的通道”。

    “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自然与生命过程合一,自然与生命时空相通。《黄帝内经》中通篇贯穿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及人的生命过程的统一与和谐。《黄帝内经》营造的这一个人与自然相应的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为实现形气的生化、神明的通达、摄生的途经、疾病的预防,治疗的思路、药物的应用和针刺的发机等提供了无限延伸的广阔世界。
, 百拇医药
    《黄帝内经》中表示病象多用病形、病状、病候、病脉、用“证”字只有一次。《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等皆以“辨某病脉证并治”为题。脉证同属病象。问诊所得为证,望诊所得为候,切诊所得为脉。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始见“辨证施治”,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始见“辨证论治”。其“证”仍指病象。如周氏画龙点睛之言:“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其本则是病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辨证论治”一跃为代表中医的特色,而把“辨病论治”的桂冠强赠于西医。从而使中医理论进一步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混乱的漩涡之中。一时间,有关证的歧义多达数十种之多,诸如“证据”、“证候”、“症候群”、“证候群”、“机体反应”、“疾病状态”、“诊断结论”、“主观感觉”、“阶段本质”、“边界效应”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科学史上没有—个概念被搞得如此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于是,对“辨证论治”科学性的怀疑日烈,寻找证的客观标准的呼声日高,西医辨病为主、中医辨证为辅而中西医相结合之说日盛,甚至不惜以“证型”代“证候”,以“辨证分型”代“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被混淆,病的本原性丧失;审病求机,随机变法的核心部分被挖去。证的物质基础研究,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定量化的研究,竟然成为所谓“中医科研”史上的重大项目。
, http://www.100md.com
    《黄帝内经》中用“道”字269次,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

    《黄帝内经》所揭示的自然原理和生命原理,也就是中华医道的原理。因此,中医不仅是与西医不同的科学,而且是与西医科学相反的道德文化。“道德”不是现代理解的道德观念,而是对自然与生命本原的认识。东西方对本原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的根本分歧。和能生物,同则不济。相反和谐才能生化,相同是没有意义的。中华医道对人体结构研究科学之超越,不仅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且是未来文明追求的长远目标。

    一个世纪以来,就在西方科学家越过实证的悖论,于信息交响的天籁中,聆听生命之道的韵律,尽力追寻《黄帝内经》意境的时候,现代中医学者却在结构研究的重复实验中,运用还原定量分析的方法,企图实现那脱胎换骨的结合。现代“中医学”确实存在着深重的危机:认识对象的易轨,实践目标的改向,思维方式的转化,研究方法的假借,概念范畴的替换,理论网络的崩解,自主信念的丧失,道学根本的消亡……千秋道统,天下谁御?《黄帝内经》由宏及微,由隐至显,创造了肯定之肯定的辉煌历史,西方医学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艰难旅程。二十一世纪是东西文化交会和共震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智慧超越和包容的时代。完成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实现民族的光荣与理想是历史赋予了我们的神圣责任,未来呼唤着我们对中医正确认识的觉醒!
, http://www.100md.com
    公祭岐伯文

    安化古郡,人杰地灵;史志代传,岐伯首名。

    生之青龙,长于凤城;禀赋聪慧,性情谦恭;

    通易精道,始创医经;拯救黎厄,惠及民众。

    洞察阴阳,善运五行;藏象经络,朴素立论;

    音律象数,运气彰明;针砭药石,无所不通。

    药性气味,脏腑归经;六气七情,详阐病因;

    未病先防,明辨标本;创制方剂,普救生灵。

    注重真气,触类旁通;天人合一,调摄养生。
, http://www.100md.com
    明堂之上,君臣对问;下极地理,上穷天文;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始有《内经》。

    传世宝典,奉之三坟;言简意博,理奥趣深;

    黄帝天师,至道之宗;医学鼻祖,代相称颂;

    命世奇傑,斯由此生;千秋永祭,圣德长存。

    堂堂庙貌,巍巍山陵;寥呈祝辞,献于先宗;

    仰先医圣,佑我庶民;华夏衍昌,共吉至臻。

    大礼先成,伏维尚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