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5年第9期
编号:10623823
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心电图类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9期
1以P波及P-R段改变的AMI的ECG,2非典型坏死性Q波性AMI的ECG,3以R波改变为主的AMI的ECG,4以ST-T改变为主的AMI的ECG,5以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为表现类型的AMI的ECG,6AMI极早期以U波改变为先兆的ECG,7以异常室早为表现的AMI的ECG,8近似“正常”的AMI的E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典型的损伤、缺血、坏死性心电图(ECG)变化或动态变化,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约30%的AMI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25%的AMI患者无明显ECG异常 [1] ,但有少数AMI患者,虽然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但缺乏典型的特征性ECG变化,且近年来陆续发现少数常见的类型,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甚至漏诊,导致不良后果。现就AMI的常见ECG类型及少见的类型予以简述,以期引起临床的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1 以P波及P-R段改变的AMI的ECG

    如ECG导联出现P波增大,Ⅱ、Ⅲ、aVF、V 1 、V 2 导联P-R段压低>0.5mV,V 5 、V 6 导联P-R段抬高>0.5mV伴有房性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或房内传导阻滞及交界心律,均应高度提示为心房梗死。

     2 非典型坏死性Q波性AMI的ECG

    (1)某些前间壁心肌梗死(MI)仅在V 1 、V 2 的r波之前出现q波。(2)某些导联中出现的q波,深度及宽度都不够MI的标准,Ⅱ、Ⅲ、aVF导联中出现的q波,特别是Ⅱ导联中的q波,若宽度达0.02~0.03s,则应高度怀疑下壁心肌梗死(IMI) [2] 。(3)一些局限性小梗死,如前间壁局限MI,V 1 、V 2 导联呈qrS(胚胎qr,qr<0.015s及≤0.07mV,r<0.015s)。前壁局限性小梗死,V 3 、V 4 出现QS或异常q。

     3 以R波改变为主的AMI的ECG

    (1)下壁及前壁MI时,Ⅱ、Ⅲ、aVF或V 1 、V 2 可呈现rS波形,其r波极纤细。(2)前间壁及广泛前壁梗死时,可出现R V 1 >R V 2 >R V 3 。这是因为梗死范围小而不出现典型的坏死性Q波,但总要使该处电势相对减小,所以ECG上可以见到上述反常现象。广泛前壁梗死时,可出现V 1 ~V 6 导联R波振幅逐渐减低的ECG图形。(3)一些急性前间壁MI患者,V 1 ~V 3 导联中的R波可较前增高增宽,但必须与近期的ECG做一些比较方可发现。(4)在包绕性及广泛性或多灶性AMI患者中,其ECG的电压显著降低及间期显著增宽。(5)在无Q波性MI(NOMI)中,一般只有ST-T改变。ST段压低及T波倒置较明显且持久,并可能出现规律性演变,但R波较前明显减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2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