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623925
T波电交替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年第10期
心脏电交替,1溯源与发展,2发生机制,3测定方法,4临床意义,5评价与展望,参考文献
     心脏电交替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的表现。在心电图上可分为去极化波电交替即QRS波群电交替和复极化波电交替即ST段和T波电交替。经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表心电图上同一导联T波形态、振幅、极性出现逐搏交替变化,其中逐搏T波振幅相差≥1mm(伴或不伴QT间期延长)称为T波电交替。由于近年来发现T波电交替在判断和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上是一个重要指标 [1] ,在此对这一心脏电生理异常现象进行简单阐述。

    1 溯源与发展

    电交替首先是1872年由Traube发现,1913年由Mine首先记录到T波电交替。Taussig于1928年也记录到T波电交替,此后研究者陆续开始认识到复极化波电交替与许多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1988年Smith等进行了27次重复动物实验表明T波电交替是实验性心肌缺血动物发生室速、室颤的标志 [1] 。研究还表明T波电交替在评定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危险性方面优于其它无创性心电信息技术,具有与有创性电生理检查同等的预测价值。目前许多国家已广泛开展了T波电交替的检测及大规模研究。1994年美国玛萨诸塞州技术研究所(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和剑桥心脏中心(Cambrige Heart)研制出CH2000心脏诊断系统,可用于检测活动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药物负荷试验及心房起搏时微伏级水平的T波电交替。T波电交替的检测水平的提高为其更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条件。随着对T波电交替认识的深入,T波电交替作为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得到应用。为预防恶性心律失常、降低猝死率中其应用必将会引起更多医疗工作者的注意。

     2 发生机制

    由研究证实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之一,折返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变慢和不应期的不均一性(亦有学者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而产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