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7期
编号:10626826
骨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7期
1理想的移植细胞,2干细胞移植的组织修复机制,3细胞移植的途径,4移植细胞类型,5移植细胞数量,6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7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参考文献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所致,可表现为心绞痛、心率失常、心梗、心功能衰竭和猝死。其致死、致残率极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细胞数量的绝对减少,导致梗死区心室壁变薄、扩张,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故此,如何促进梗死区心肌细胞再生,提高心肌细胞数量,是防止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及降低心梗后病死率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心肌细胞是终极分化细胞,坏死后不可再生。但最新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自身复制和跨系统多向分化潜能,能在心脏微环境中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坏死心肌组织修复,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血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策略。

     1 理想的移植细胞

    通过有效的细胞移植代替受损坏死的心肌细胞,恢复心肌细胞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从而恢复心功能,是治疗心梗、心力衰竭的最具有挑战性、最理想的方法。现以证明,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跨系统分化潜能,能在特定条件和微环境下分化成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是心肌细胞再生的理想种子细胞。目前用于移植的干细胞主要由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等。骨髓干细胞因采集方便、并且取自自身,因此没有排斥反应,也避免了伦理学纠纷而具有特殊的优势。

    1.1 骨髓干细胞的研究概况 1968年,Friedenstein等 [1] 最早证明了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存在。他们在骨髓培养时,获得了一些贴壁细胞,这些细胞能在体外分化为骨和软骨组织。针对Friedenstein的观察结果,1985年,Piersma等 [2] 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软骨、脂肪以及肌组织。1995年,Wakitani等 [3] 发现:经5-氮胞苷和两性霉素处理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肌细胞,并能融合成肌管,自主跳动。1999年,Makino等 [4] 在体外用5-氮胞苷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发现部分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自律性收缩性特点的心肌样细胞,1周后细胞间可以相互联结,形成肌管样结构,2周后可以自主跳动,3周后可以协同搏动。通过对心肌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他们发现诱导后的骨髓干细胞可以被肌浆蛋白、肌球蛋白等的特异性抗体染色;电镜检测发现这些细胞具有心肌样结构;它们还有类似窦房结的电活动;在结构基因的表达等方面,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胎心室肌细胞相似。2001年8月,德国Strauer等 [5] 进行了首例经冠脉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的研究,在患者心梗后6天,将这种细胞通过导管移植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8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