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31519
育种铺就丰收路科技创新普新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7日 科技日报
     专家档案:郑天存,研究员,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1944年出生,河南省西华县人,1968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系,中共党员。现为周口市农科院院长,河南省小麦学会副理事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30多年来一直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并获得各级成果奖2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11项,撰写发表论文50多篇。199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199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河南省十大新闻人物”;200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国家小麦改良中心聘为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党代表、中共河南省第6届和第7届党代表。

    在广袤的豫、贵、皖、苏等8省小麦种植区,提起郑天存的大名,没有人会不知道。他的名字和他培育的周麦系列等优良品种,早已在国内闻名遐迩。多年来,他主持育成5个国家审定、7个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至2004年累计全国推广应用2.19亿亩,直接增产效益76.6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其中,国审豫麦21号集高产、矮秆、多抗为一体,在省和国家黄淮流域试验中均第一,在豫、皖、苏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78.4万公顷,成为河南省及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获第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奖”(我国农业科技领域,仅有两人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金奖,他是其中之一)、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审豫麦51号、豫麦15号两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全省协作完成的河南小麦不同类型区域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探索小麦丰收奥秘开拓育种创新之路

    每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根植越早,对他人生的影响越大。幼年时的郑天存因贫穷而忍饥挨饿,青年时代的他因3年自然灾害和农民一样吃不饱肚子而立志学农。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省农学院,并于1972年来到了河南省周口市农科所工作。郑天存到农科所工作的第一天,就主动要求下到农村蹲点,把农民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实验室”,把农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他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小麦育种的创新之路。
, 百拇医药
    在郑天存近36年的小麦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经历中,他走出了许多小麦育种的新路子:育种方法创新、矮秆高产创新、抗病性创新、优质与高产结合创新和早熟高产创新。

    一般情况下,良种的培育周期至少需5—10年。缩短育种周期是实现亩产500公斤的小麦育种计划的关键。用国外造价昂贵的人工气候室来缩短培育周期,不但让国内的大科研机构无法承受,更是基础条件落后别人至少20年的周口市农科所无法企及和奢望的。当时,我国也曾有人尝试高寒山区异地夏繁加代,但效果不明显。

    郑天存根据国内外经验,巧妙地利用冰箱对种子进行低温春化,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建起了低温春化室,创造了“绿体营养春化法”,系统解决了夏繁加代中室内春化处理时间、春化方法等7项技术,使加代成功率达到98%左右,硬是把育种年限由5—10年缩短到了3—5年。仅用三四年,他就成功培育出了“周麦8048”、“周麦8088-46”小麦新品种。他的“平原条件下冬小麦就地夏繁加代技术”,也得到其他育种同行的认可,并被国内的许多育种单位广泛采用。
, http://www.100md.com
    在小麦育种上,高产与倒伏一直存在矛盾。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小麦专家认为小麦株高以85cm为宜。而郑天存根据黄淮海麦区小麦中后期雨水较多,倒伏威胁严重的实际,提出了株高应在80cm以下的新思路。他立足矮秆资源,采用阶梯改良杂交、株型结构定向定量选育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育成平均株高73.6cm,在黄淮区试亩产达506.9公斤的国审豫麦21号,90年代又相继育成株高75.7cm和70.5cm的国审周麦16号和国审周麦17号,其中周麦16号在2001年河南省区试平均亩产635.6公斤,试点最高亩产712.8公斤,创造了全国正规区试的最高新纪录。因综合抗御5种病害而被农民称为“傻瓜麦”的国审豫麦51号,是郑天存在小麦育种抗病性创新研究上的又一突破。他采用小黑麦远缘杂交结合辐射诱变等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抗病品种和资源材料。目前,由他创育的新种质周8425B及国审豫麦51号所含的Yrx新基因,已研究定位于染色体7BL上,正申请国际登记及国家发明专利。他还采用分子标记与生化鉴定技术,培育出优质兼用新型国审豫麦62号,在国家级区试中,最高亩产634.48公斤,3年平均亩产居首位。新育成的周麦19号,在河南省级区试中,最高亩产629.3公斤,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国标强筋一级标准。他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粮经作物间套对早熟高产小麦的需求,采取改良小麦生育节律遗传育种技术措施,育成的豫麦15、国审周麦17、国审豫麦51,产量在省和国家区试中领先,比一般品种可晚播5~10天而早熟3~5天。新目标新起点实现新奉献
, 百拇医药
    2005年5月15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周口市农科所正式更名为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这也是河南省第一个由研究所改为科学院的市级科研院所。而又有谁知道,周口市农科所从一个既无实验仪器,也无实验基地的“两无”市级基层农科所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内里的艰辛与不易,郑天存说起来感叹不已!工作环境艰苦,科研经费紧张,科研人员待遇差,造成人才流失。

    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研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工作,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8个月的时间,你都要深入到田间,不允许有一丝疏忽和懈怠,一旦出了差错,一误至少是一年。”郑天存的一番肺腑之言,道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在这个出了名的苦行业里,他一干就是30多年,他那和农民一样晒出来的黑皮肤,无声的告诉我们他的辛勤和执着。

    如今的周口农业科学院,一大批中青年科研人员,跟随着他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他们熟悉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截至2004年,他们先后获各级成果奖158项,有6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主持育成作物新品种30多个,其中国审农作物品种6个;现承担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至豫、皖、苏、陕、鲁、湘,是“全国重点地市级农科所”和“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综合能力优秀单位”。

    新起点,新跨越。目前,在郑天存带领下,他们根据国内外小麦生产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把亩产超700公斤、优质多抗、超级麦新品种选育为新的目标而开展攻关,把服务“三农”,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当成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以科研为本的原则,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加大推广科技成果的力度,增加技术储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争为农业、农村的经济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http://www.100md.com(杨洁 刘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