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51174
糖耐量异常需及早“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30日 《当代健康报》 2005.06.30
     餐后高血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达7.8~11.1mmol/L),反映有糖耐量的异常改变,可视作为是一种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糖尿病。另一类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显著升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尿病。

    因此、餐后血糖升高时,应当持慎重态度,不能都一律视其为糖尿病。必须与空腹血糖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区分是糖耐量异常还是糖尿病,以便决定是采取干预措施还是治疗措施。一般来说,糖耐量异常的防治是进行积极干预,防止其向糖尿病方向转化。对于糖尿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予以降糖药物治疗,防止其代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餐后高血糖者经进一步检查排除了糖尿病,明确为糖耐量异常后,这些人就以为只要不是糖尿病就可“放心”了,并没有把医生嘱咐的干预措施放在心上,而是麻痹大意,生活照旧。结果在以后几年的复查中一旦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悔不已。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糖耐量异常实质是一种糖尿病的前期状态,具有发展成为糖尿病的危险,同时还具有增加心血管病和微血管病的危险。
, http://www.100md.com
    首先,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认为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发病前都要经过糖耐量异常这一阶段,故将其定为糖尿病的前期状态。我国研究资料表明,在糖耐量异常的人群中,每年向糖尿病的转化率大约为7.7%~8.9%,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那么在6年后其中的70%以上已经发展成为了糖尿病人。

    其次,糖耐量异常时所表现出的餐后高血糖,可以障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损害β细胞功能。假如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么、一方面可促进糖尿病发生;另一方面因长期的β细胞损伤可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质量下降,使得日后一旦患了糖尿病,就会形成对口服降糖药物不敏感或容易出现继发性失效问题,只有与胰岛素制剂联合应用才能保证疗效,从而使得治疗更加复杂化。

    第三,糖耐量异常本身就可以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是正常血糖的2倍多。这时由于糖耐量异常所呈现的餐后高血糖,常常与高血脂,高血压拥有“共同土壤”的结果。因此糖耐量异常的存在可大大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百拇医药
    第四,虽然糖耐量异常不会直接增加微血管病的发病率,但未经任何干预的糖耐量异常者一旦转化为糖尿病后,往往会比较早的发生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综上所述,当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糖耐量异常情况后,必须高度重视和采取主动的干预措施。主要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方面的干预和药物方面的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首先是合理饮食。重点是限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食物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其次是适当体育锻炼。另外,还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通过适宜药物干预。

    要注意对血糖的检测,没有高血压等合并症的糖耐量异常者,至少每半年要全面检查1次,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的测定,以及糖耐量试验等。如果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时,则最好是每3个月对血糖状况全面检查1次,以便指导药物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及时调整。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副主任医师 魏开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