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医易之争
编号:11452627
论医易的象思想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2日
     论医易的象思想

    《周易》是东方文化的渊薮,其貌似简略,而其意则幽深玄妙,虽历尽数千年而未能穷尽其底蕴,具有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乃至今天一场世界性的周易热方兴未艾。

    象思想在《周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者尚其占”。为易学体系象、数、理三足鼎立之一,以至于认为:“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把握受到限制,以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象以尽意”。“以类万物之情”。目的在于“象事知器”。“以通神明之德”。“著其象以定天下吉凶”。而这种方法论的科学性是以客观现象作为坚实基础的,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知行统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有层次的,其始于现象“见乃谓之象”。“现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而一切任何人均可见的客观现象,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定思想原则(义)处理后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象谓之意象,是现象的认识升华。目的是“立象以尽意”,处理那些不能用自然语言(理)和人工语言(数)解决的思想对象,具有非语言性质,属于那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部分,相似性是其特征之一。即“象也者,像也”,在此基础上对象的表述又有形象和抽象之分,是统一体的极化形式。在众多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法象”。《周易》中指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成象之谓乾,效法谓之坤”。“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属于“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学问,因为它已不是具体的现象,也不较窄意义的意象,而是对客观规律一定深层的普遍的揭示,并含有浓厚的属于今天形象思维研究的部分,故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如用自然语言表示这种思维形象则“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系辞焉以尽其言”。具与人工语言等的关系为“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当用一种形象符号表示思维形象时其奥妙在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是,象思维也不是绝对的,应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因为“易之为书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瞿”。这些就是象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上引文均来自《周易》)它与当今科学界盛行的模型论是如出一辙的。
, 百拇医药
    东方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周易》和《内经》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现代中医学家孟庆云研究员指出:“中医理论体系是象、数、理(易)的统一。先秦人多言象,所谓象,即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他认为:“《内经》的藏象,是现象、意象、法象三者的综合:脏腑的解剖所见是现象,形见于外可阅的功能是意象,由援物比类而论述的是法象”。是医者意也的明证之一。体现了《周易》“象事知器”的思想方法。我们从藏象学说对中医学的象思想也就可见一斑了,但是这种象思想在医学中己远不是《周易》书中的水平了,其体系之大,思想之深奥,被揭示对象的内蕴之深刻都不可与其同日而语了。虽然《内经》中有“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的现象观;也有“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等意象认识水平;还有“知道者,法于阴阳”“法则天地,象似目月”的法象认识水平,并用元气论来解释这些象思想的。《内经》的观点是“气生形”、“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乃至后来不管四诊之现象如何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认识,如表里而其本质又与气密不可分。如舌象脉象的认识也都有一定的度规,在医生的诊断过程中体现为心中有数。这也体现了易之象数关系的本质,且由于象之间的差别表现为定性认识;相应度规表现为定量认识。如寒热。同时这也体现了现象与意象的主客体辩证关系。中医学象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法象体系,由于它是具有非语言特质的思维部分,所以难于用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来表述,同时也就不易用现代科学来诠释和进一步研究。也由于它的对象是从整体角度同时也是从全息角度揭示的,具有形象思维的多维特点,于是对中医理论的某一对象就有众说纷纭但亦各有一定道理的解释,而且还要受到所持理论的客体层次的影响,特别是用含有分析特质的学科理论来诠释中医理论这种影响会更大。达是因中医学的语言和思维特色所致,而解决的办法是从整体变化的角度认知,这种无岐义的解释至少就会接近得多,因此选择相应的现代科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是至关重要的,而思维科学、语言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理论物理学等可资借鉴。中医学中的法象体系相当普遍,其居于至高者是太一、阴阳、五行等。其它如五脏、六淫、七情、四气、五味、君臣佐使、八纲、六经、三焦、五运六气、九宫八风等等。而这些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传递寓于其中的信息,且形象与其信息之间含有相似性思想的形神统一观,这一点在意象中最为明显,在法象中次之,它主要追求神似。这些特点与现代思维科学中的形象思维基本一致。即是以一定形象作为思维的细胞,而不是通常抽象思维中的概念细胞,所以难以用概念表达医易之象。在建象的过程中以观察、体验、概括、类比、想象、模拟等方法解决形神之间的矛盾关系,完成客体和主体的过渡和统一,是一种心悟、内省等格物致知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可分为三种层次:通过直接感觉现象建立意象乃至初级法象的思维过程为直觉思维,脱离具体对象主要通过法象揭示思维过程对象中的本质性为模型思维;思维模式作为主体的认识结构进入潜意识与被处理对象的搁置(亦已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潜意识同化过程显现为灵感思维。中医学中的法象就是思维模型,中医理论体系的和谐协调过程就是象-数-理思想的过程,表现为思维过程中模式间变换的不本性的本质关系,是对客观规律的深层揭示和整体把握,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这个过程最容易体现中医的象思想体系。如台苦黄腻和脉象浮数等是现象,当这种现象与湿热表证等产生本质性联想时就属于意象,而对这些意象处理进入八纲和六经等阶段时并用八纲和六经来处理其它证侯时就属于法象。所谓法象它具有整体性和全息性、定性与定量、形与神等相统一的特点,是一种东方式的思维方式方法,在某些方面它超越了反映自然和社会的语言躯壳,完成对象之间的直接领悟,达到主客合一的境界。
, 百拇医药
    我们对医易象思想以及形象思维中直觉的探讨都是基于现象而展开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源于此。它们之间都有其同的思想内涵。现象学的主要目的是对自觉地经验到的现象作直接的研究和描述,并无解释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论,尽量排出未经过验证的先入之见和前提,其本质特征是付诸事物本身,亦即对具体经验到的现象采取尽可能摆脱概念前提的态度。以求尽可能忠实地描述它们。通过对经验或想象所提供的具体实例并根据在想象中对这些实例作有系统的改变和进行细心的研究,就可能洞察这些现象的基本结构和实质关系。一切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还原”,还原的第一步是现象学的还原,通过这一步骤,一切已知的东西就变成感官中的现象。直觉是最先的认识活动,是对现象的直接理会,其它的认识活动都以此为基础,而不是哲学中纯思辨方法,人们的视野由面向客体转向面向意识。还原的第二步是头脑中映象的还原,通过这一途径从复杂的变化多样的意识中直觉到其不变的本质及其结构,即在诸种现象中直觉到同一的东西,它在变化过程中继续保持不变。第三步是先验们还原,胡塞尔称之为先验意识。胡塞尔对现象学的定义是:回到直觉和回到本质的洞察,由此导出一切哲学的最终基础。现象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对数学、生物学、心理学等都有重大影响。我们对现象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是相通的,它们虽然以各自的形式表示出来,而它们最终将在全人类包括东西方文化中统一起来。我们对易学、中医学、思维科学、现象学们研究也同样表明,它们之间将互相取长补短而共同促进发展。
, http://www.100md.com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医现代化的战略即建立唯象中医学:“就是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讲其当然,现在还讲不出所以然。根据实践的经验,说明是这么回事,把它讲得有条有理,这就叫唯象的中医学”。我国目前已有相当规模的唯象中医学人才群体。笔者有些看法与其不尽一致。第一,医易都是象、数、理的统一,三者相得益彰,科学的象思想离开了一定的体现形式亦如屠龙之技,作为一种方法有限度。自然语言(理)人工语言(数)可近似表达象思想。第二,现代科学对现象都有一定的揭示,特别是近几十年对生命、人体、疾病等的认识都已达到一定深度,在建立唯象中医学的同时几乎也能对其作理性解释,唯象中医学也就不仅在现象的层次。第三,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奇特现象,是独树一帜的东方科学,无论从实践检验角度还是从理论体系的自治都可以和现代科学的一些学科相比美,其难于理解是因民族文化特色所致,有一自成体系的思维一语:言特色,其中含有形象思维成分而不是自然哲学的思辨,既或有此存在也不属主流或者因我们未能进入中医学之独特境界中而先念地带有这种成分,但这终属个别现象。第四,象数是对理性的不同显示,且带有整体性的特质,中医学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对阴阳、四性、八纲的分析时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五,笔者并没否决唯象中医学的意思,而只是想强调时至今日的唯象中医学与世界科技史上的其它唯象科学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建立唯象中医学除了参考其它唯象科学的条件外,还应充分使用形象思维的研究成果,借鉴现象学的理论,改变和完善中医学象体系面貌,既如何使中医学更容易被众多的人理解,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如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对应起来研究,并得到公共的无歧义的诠释。这就是我的唯象中医学研究纲领,也即是医易象思想及其发展的基本观点。

    此文成于1990年。, 百拇医药